考虑地下水补给作用的淠河水质模型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水质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作用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4.1 地下水在水质模型研究中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作用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2章 淠河流域概况调查 | 第23-27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23-25页 |
2.1.1 河流水系 | 第23页 |
2.1.2 流域气象条件 | 第23-24页 |
2.1.3 水文水资源概况 | 第24页 |
2.1.4 流域地形与地质环境 | 第24-25页 |
2.2 流域社会环境 | 第25-26页 |
2.2.1 农业灌溉 | 第25页 |
2.2.2 城市供水 | 第25-26页 |
2.3 水环境质量调查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地下水在模型中处理方法研究 | 第27-32页 |
3.1 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7页 |
3.2 国外各模型的集成方法分析 | 第27-30页 |
3.3 集成模型的分类 | 第30页 |
3.4 淠河水质模型研究中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污染物在水体内的转移扩散规律初探 | 第32-39页 |
4.1 污染物在水体内转移扩散的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4.1.1 水质迁移坐标系 | 第32页 |
4.1.2 污染物运动方式 | 第32-33页 |
4.2 菲克第二定律的推导 | 第33-35页 |
4.3 菲克定律的应用 | 第35-37页 |
4.3.1 无地下水影响的水质数学模型 | 第35页 |
4.3.2 污染物迁移速度分析 | 第35-36页 |
4.3.3 离散数值解法计算地下水影响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方法分析 | 第39-49页 |
5.1 基流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中的地位 | 第39页 |
5.2 有关基流的定义 | 第39页 |
5.3 基流的产生与消耗 | 第39-41页 |
5.4 基流分割方法 | 第41-42页 |
5.5 综合退水曲线 | 第42-47页 |
5.6 直线斜割法绘制基流过程线 | 第47-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基于Mike11淠河水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49-62页 |
6.1 Mike11软件的介绍 | 第49页 |
6.2 在模型中加入地下水补给方法分析 | 第49-51页 |
6.2.1 点源线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第49页 |
6.2.2 稳态模型线源公式 | 第49-50页 |
6.2.3 补给强度对河流水质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6.3 AD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6.3.1 持续点源污染作用下的水质模型边界 | 第51-52页 |
6.3.2 瞬时点源污染作用下的水质模型边界 | 第52-53页 |
6.4 持续点源污染模型 | 第53-56页 |
6.4.1 枯水季的水质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6.4.2 丰水季的水质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6.5 瞬时点源污染模型 | 第56-59页 |
6.5.1 枯水季的水质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6.5.2 丰水季的水质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6.6 与离散公式计算数值的对比 | 第59-60页 |
6.7 与稳态数学模型的对比 | 第60-6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