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动力气象学论文--大气动力学论文

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地表能量不闭合第12-19页
        1.2.1 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研究第12-15页
        1.2.2 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第15-16页
        1.2.3 地表能量不闭合的成因第16-19页
    1.3 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第19-23页
        1.3.1 相似理论的发展第20-21页
        1.3.2 相似理论面临的困难第21-23页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2页
第二章 观测站点和研究方法第32-50页
    2.1 试验和数据第32-36页
        2.1.1 试验介绍第32-35页
        2.1.2 数据介绍和质量控制第35-36页
    2.2 涡动相关法第36-40页
        2.2.1 涡动相关法基本原理第36-37页
        2.2.2 湍流资料订正方法第37-40页
    2.3 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第40-45页
    2.4 地表能量平衡评价方法第45-46页
    2.5 Monin-Obukhov相似性分析方法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第三章 仪器观测误差和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第50-66页
    3.1 仪器观测误差第50-56页
        3.1.1 风温湿要素第50-53页
        3.1.2 辐射通量第53-54页
        3.1.3 湍流通量第54-56页
        3.1.4 地表土壤热通量第56页
    3.2 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第56-64页
        3.2.1 风温湿要素第57-60页
        3.2.2 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第60-61页
        3.2.3 湍流方差相似性特征第61-64页
    3.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四章 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不闭合成因探究第66-85页
    4.1 辐射通量第66-67页
    4.2 湍流通量第67-71页
    4.3 地表土壤热通量第71-79页
        4.3.1 不同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第72-75页
        4.3.2 不同计算方法在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第75-77页
        4.3.3 不同计算方法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第77-79页
    4.4 附加能量项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五章 均匀裸土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第85-103页
    5.1 概述第85-87页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筛选第87-90页
        5.2.1 MRD方法第87-88页
        5.2.2 试验设计第88-89页
        5.2.3 数据筛选第89-90页
    5.3 中尺度运动对近地层能量平衡的影响第90-93页
        5.3.1 中尺度运动对地表能量闭合异常值的影响第90-91页
        5.3.2 中尺度运动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第91-93页
    5.4 中尺度运动对Monin-Obukhov相似性的影响第93-99页
        5.4.1 中尺度运动对通量方差关系的影响第94-96页
        5.4.2 中尺度运动对通量梯度关系的影响第96-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六章 不同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湍流影响的共同特征第103-119页
    6.1 概述第103-104页
    6.2 数据和方法第104-107页
        6.2.1 观测数据第104-106页
        6.2.2 研究方法第106-107页
    6.3 不同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第107-114页
        6.3.1 不同下垫面的MRD协谱特征第107-108页
        6.3.2 不同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通量方差关系的影响第108-109页
        6.3.3 不同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特征量的影响第109-113页
        6.3.4 不同下垫面中尺度运动对近地层能量传输的影响第113-114页
    6.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2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9-121页
    7.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121页
    7.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第121-122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方法同化地面站和雷达观测对飑线预报的影响
下一篇:冬季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对后期东亚气候的影响及其年际间联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