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信用违约互换的基础理论 | 第8-17页 |
1.1 信用违约互换的内涵与外延 | 第8-12页 |
1.1.1 信用违约互换的概念 | 第8-9页 |
1.1.2 信用违约互换的买卖双方 | 第9-10页 |
1.1.3 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功能 | 第10-12页 |
1.2 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2-17页 |
1.2.1 异化的保险:突破保险利益原则 | 第12-13页 |
1.2.2 超越保证担保:独立性带来的优势 | 第13-14页 |
1.2.3 突破合同程式转让的证券特性 | 第14-15页 |
1.2.4 非典型金融衍生合同:创新与保守交杂 | 第15-17页 |
第2章 以典型案例为视角透视CDS的法律风险 | 第17-34页 |
2.1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情况 | 第17-19页 |
2.1.1 信用违约互换的创立 | 第17页 |
2.1.2 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违约互换 | 第17-19页 |
2.2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的典型案例 | 第19-28页 |
2.2.1 VCG基金诉花旗银行 | 第19-21页 |
2.2.2 美林国际诉XL资本保险公司 | 第21-23页 |
2.2.3 Ursa Minor与Bankers诉Aon子母公司 | 第23-26页 |
2.2.4 Aon子母公司诉法国兴业银行 | 第26-28页 |
2.3 透视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风险特征 | 第28-34页 |
2.3.1 中小基金无法履行合约项下的义务 | 第28-29页 |
2.3.2 当事人无意中放弃自身的权利 | 第29-30页 |
2.3.3 交易文本存在的模糊性解释边界 | 第30-31页 |
2.3.4 信用保护卖方的内控制度薄弱 | 第31页 |
2.3.5 实物交割所面临的淘汰风险 | 第31-32页 |
2.3.6 法官解释合同的难以预测性 | 第32-34页 |
第3章 美国应对信用违约互换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34-43页 |
3.1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风险类型 | 第34-37页 |
3.1.1 参考实体的违约风险 | 第34页 |
3.1.2 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 | 第34-35页 |
3.1.3 与投资者相关的诉讼风险 | 第35-36页 |
3.1.4 与清算所相关的诉讼风险 | 第36页 |
3.1.5 主权CDS背后的国家违约风险 | 第36-37页 |
3.2 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全面变革:多元化手段调控 | 第37-43页 |
3.2.1 严格控制交易的程序节点 | 第37-38页 |
3.2.2 积极引导市场参与者建立内控制度 | 第38-39页 |
3.2.3 合理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 | 第39-40页 |
3.2.4 全面引入中央清算机制 | 第40页 |
3.2.5 合理安排举证责任为交易安全保驾 | 第40-41页 |
3.2.6 大力支持ADR机制的协同发展 | 第41页 |
3.2.7 专业的法律和金融服务供市场参与者选择 | 第41-43页 |
第4章 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 第43-63页 |
4.1 信用违约互换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第43-44页 |
4.2 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风险 | 第44-51页 |
4.2.1 法律性质的模糊性 | 第44-45页 |
4.2.2 缔约主体的适格性 | 第45页 |
4.2.3 隐名代理制度对CDS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4 终止净额结算制度与《破产法》的不适应 | 第47-48页 |
4.2.5 信用支持制度与《担保法》的冲突 | 第48-50页 |
4.2.6 监管方面的法律风险 | 第50页 |
4.2.7 争端解决方面的法律风险 | 第50-51页 |
4.3 防范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风险之建议 | 第51-63页 |
4.3.1 立法先行:构建大OTC式立法框架 | 第51-52页 |
4.3.2 特殊豁免:给予信用违约互换合理的保护 | 第52-54页 |
4.3.3 进一步完善场外衍生合约的法律文本和规则 | 第54-55页 |
4.3.4 多元化手段抑制交易对手型违约风险 | 第55-57页 |
4.3.5 形式主义转向实质主义的信息披露 | 第57-58页 |
4.3.6 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监管思路进行调整 | 第58-59页 |
4.3.7 加强市场参与者的内控制度建设 | 第59-60页 |
4.3.8 其他配套体制的深化与完善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