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含二氰基二苯乙烯共轭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8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2 有机太阳电池简介第15-20页
        1.2.1 有机太阳电池的发展进程第15-16页
        1.2.2 有机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第16-18页
        1.2.3 有机太阳电池的表征和参数第18-20页
    1.3 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材料第20-32页
        1.3.1 有机太阳电池给体材料进展第20-26页
        1.3.2 有机太阳电池受体材料进展第26-32页
    1.4 活性层材料设计策略和含二氰基二苯乙烯有机半导体材料第32-35页
        1.4.1 活性层材料设计策略第32-33页
        1.4.2 含二氰基二苯乙烯单元材料进展第33-35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35-38页
        1.5.1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5-36页
        1.5.2 本论文创新之处第36-38页
第二章 基于二氰基二苯乙烯-喹喔啉的共轭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38-60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实验部分第39-48页
        2.2.1 原料与试剂第39-40页
        2.2.2 材料的表征与仪器设备第40-41页
        2.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41-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58页
        2.3.1 材料的合成第48-49页
        2.3.2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第49-51页
        2.3.3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51-52页
        2.3.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52页
        2.3.5 光伏性能第52-56页
        2.3.6 载流子迁移率测试第56-57页
        2.3.7 电荷传输、抽提与复合第57-58页
        2.3.8 形貌表征第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三章 氰基取代位置对基于二氰基二苯乙烯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第60-80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6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61-62页
        3.2.2 材料的表征与仪器设备第62-63页
        3.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63-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78页
        3.3.1 材料的合成第66-67页
        3.3.2 光物理以及电化学性能第67-69页
        3.3.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69页
        3.3.4 光伏性能第69-74页
        3.3.5 电荷产生与传输性能第74-76页
        3.3.6 电荷复合与抽提动力学第76-77页
        3.3.7 形貌表征第77-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基于二氰基二苯乙烯-萘二酰亚胺的N-型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80-92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实验部分第81-85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81页
        4.2.2 材料的表征与仪器设备第81-83页
        4.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83-8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5-91页
        4.3.1 材料合成第85页
        4.3.2 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第85-87页
        4.3.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87页
        4.3.4 光伏性能第87-89页
        4.3.5 电荷传输与复合第89-90页
        4.3.6 形貌表征第90-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三元共聚合成N2200衍生物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第92-112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实验部分第93-100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93-94页
        5.2.2 材料的表征与仪器设备第94-96页
        5.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96-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1页
        5.3.1 材料合成第100-102页
        5.3.2 光学和电化学性能第102-103页
        5.3.3 光伏性能第103-108页
        5.3.4 电荷产生、复合以及抽提第108-109页
        5.3.5 形貌表征第109-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总结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附件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基和氧化铁基复合物负极材料的制备、电化学性能及其机理
下一篇:单三相混联结构多微网协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