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上游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价值评估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1.3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 第15-22页 |
1.3.1 国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循环模型研究 | 第18-20页 |
1.3.3 碳循环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3.4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研究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2.1 地理位置与区域概况 | 第25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2.3 自然植被资源概况 | 第26页 |
2.4 土壤状况 | 第26-27页 |
2.5 生态环境状况 | 第27页 |
2.6 地表水资源状况 | 第27-29页 |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3.1 野外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9-31页 |
3.1.1 草地植被生物量的获取及处理 | 第29-31页 |
3.1.2 土壤样品的获取及处理 | 第31页 |
3.2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31页 |
3.3 气象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31-32页 |
3.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3.4.1 空间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4.2 C-FIX模型的介绍 | 第32-37页 |
第4章 黑河上游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 | 第37-53页 |
4.1 草地植被固碳量的估算 | 第37-40页 |
4.1.1 NPP模型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37-38页 |
4.1.2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NPP分布 | 第38-39页 |
4.1.3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年固碳量估算 | 第39-40页 |
4.2 草地植被碳密度与碳储量估算 | 第40-44页 |
4.2.1 草地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40-41页 |
4.2.2 草地植被碳密度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4.2.3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碳储量估算 | 第43-44页 |
4.3 草地植被固碳释氧量估算 | 第44-45页 |
4.3.1 草地植被固碳释氧量估算方法 | 第44页 |
4.3.2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固碳释氧量估算 | 第44-45页 |
4.4 草地植被土壤碳库的估算 | 第45-49页 |
4.4.1 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 | 第45-46页 |
4.4.2 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特征 | 第46-47页 |
4.4.3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 第47-49页 |
4.5 小结 | 第49-53页 |
第5章 黑河上游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价值评估 | 第53-63页 |
5.1 草地植被碳储量价值估算 | 第53-56页 |
5.1.1 草地植被碳储量价值评估方法 | 第53页 |
5.1.2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碳储量价值评估 | 第53-56页 |
5.2 草地植被固碳释氧量价值估算 | 第56-59页 |
5.2.1 固碳释氧价值估算方法 | 第56-57页 |
5.2.2 黑河上游草地植被固碳释氧量价值评估 | 第57-59页 |
5.3 草地植被土壤碳储量价值估算 | 第59-60页 |
5.3.1 土壤有机碳储量价值估算方法 | 第59页 |
5.3.2 黑河上游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价值评估 | 第59-60页 |
5.4 各草地植被类型碳储量价值比较 | 第60-61页 |
5.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讨论 | 第64-66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