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南方某稀土矿区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4-17页
        1.2.1 矿区稀土污染状况研究第14-15页
        1.2.2 超富集植物和低富集作物筛选第15-16页
        1.2.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第16-17页
        1.2.4 稀土对植物生物学研究第17页
    1.3 实验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页
        1.3.3 本实验的创新点第18-19页
2 矿区稀土污染现状评价及迁移转化规律第19-3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19-22页
        2.2.2 实验设计第22-23页
        2.2.3 测定方法第23-25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36页
        2.3.1 稀土矿区土壤的污染状况及评价第25-28页
        2.3.2 稀土矿区水体的污染状况及评价第28-32页
        2.3.3 稀土矿区植物的污染状况及评价第32-34页
        2.3.4 稀土矿区蔬菜的污染状况及评价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高富集植物的筛选第37-45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3.2.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3.2.2 实验设计第38页
        3.2.3 测定方法第38-40页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3.3.1 Sm和Y对不同蕨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0-41页
        3.3.2 Sm和Y对不同蕨类植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第41-42页
        3.3.3 Sm和Y对不同蕨类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3.3.4 Sm和Y对不同蕨类植物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低富集作物的筛选第45-53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4.2.1 实验材料第45页
        4.2.2 实验设计第45-46页
        4.2.3 测定方法第46页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6-4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4.3.1 Sm和Y对不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7页
        4.3.2 Sm和Y对不同农作物富集情况的影响第47-48页
        4.3.3 Sm和Y对不同农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4.3.4 Sm和Y对不同农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3页
5 不同修复剂的对比实验第53-61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2.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5.2.2 实验设计第54页
        5.2.3 测定方法第54-55页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5.3.1 固化剂对土壤pH的影响第55-56页
        5.3.2 固化剂对稀土金属5种赋存形态的影响第56-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6 植物与固化剂的联合实验第61-67页
    6.1 引言第6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6.2.1 实验材料第61页
        6.2.2 实验设计第61-62页
        6.2.3 测定方法第62页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2-6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6.3.1 联合修复对土壤pH的影响第63页
        6.3.2 联合修复对稀土金属5种赋存形态的影响第63-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图第75-83页
个人简介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钽酸基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并应用于废水污染物的治理
下一篇:芘降解工程菌的构建和芘降解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