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12-18页 |
一、《十二纪》篇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二、《月令》篇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官职比较分析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太尉” | 第20-22页 |
一、“大封”与“太尉” | 第21页 |
二、战国时“太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司徒”与“有司” | 第22-25页 |
一、“司徒” | 第22-23页 |
二、“有司”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太卜”与“太史” | 第25-27页 |
一、“太卜” | 第25页 |
二、“太史” | 第25-27页 |
三、小结 | 第27页 |
第四节 “阉尹”与“奄尹”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动物及气候比较分析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动物比较分析 | 第29-33页 |
一、“候雁”与“鸿雁” | 第29-31页 |
二、“苍庚”与“仓庚”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气候比较分析 | 第33-40页 |
一、“凉风”与“温风” | 第33-37页 |
二、“凉风”与“盲风” | 第37页 |
三、“行之是令”句式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所用历法及地域概念比较分析 | 第40-50页 |
第一节 《十二纪》首篇与《月令》篇所用历法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地域概念变化 :“国”与“邦” | 第42-50页 |
一、“封” | 第43-44页 |
二、“邑” | 第44页 |
三、“邦” | 第44-46页 |
四、“国” | 第46-48页 |
五、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十二纪》首篇变化原因 | 第50-54页 |
第一节 吕不韦自身及《十二纪》篇的编排序列方面 | 第50-52页 |
一、吕不韦自身方面 | 第50-51页 |
二、《十二纪》篇的编排序列方面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时代背景与传抄书写方面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一、古籍 | 第56页 |
二、著作 | 第56-57页 |
三、学术论文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