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钙钛矿型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晶体结构 | 第13-15页 |
§1.3 钙钛矿型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电磁特性 | 第15-20页 |
§1.3.1 磁性 | 第15-18页 |
§1.3.2 导电性能 | 第18页 |
§1.3.3 钙钛矿型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电磁特性 | 第18-20页 |
§1.4 钙钛矿型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高压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钙钛矿型 REBO3(RE=Rare earth; B=Fe, V, Al)的高压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2 双钙钛矿型 A2B′B″O6(A=Sr, Ba; B′=Fe, Mn)的高压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论文题目的选择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方法 | 第23-30页 |
§2.1 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2.1.1 固相反应法 | 第23页 |
§2.1.2 溶胶-凝胶法 | 第23-24页 |
§2.1.3 高温高压法 | 第24-26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常规 X 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26-27页 |
§2.2.2 高压原位同步辐射 X 光衍射表征 | 第27-28页 |
§2.2.3 电磁性质的表征 | 第28-29页 |
§2.2.4 拉曼光谱的表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 REBO3(B=Fe, V, Al)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64页 |
§3.1 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1.1 REFeO3(RE=Sm, Y)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1.2 REAlO3(RE=Nd, Sm)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1.3 REVO3(RE=La, Y)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 样品的 XRD 表征 | 第32-38页 |
§3.2.1 样品 REFeO3(RE=Sm, Y, Nd)的 XRD 表征 | 第32-35页 |
§3.2.2 样品 REAlO3(RE=Sm, Nd)的 XRD 表征 | 第35-37页 |
§3.2.3 样品 REVO3(RE=La, Y)的 XRD 表征 | 第37-38页 |
§3.3 REBO3的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38-63页 |
§3.3.1 样品 REFeO3(RE=Sm, Y)的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38-47页 |
§3.3.2 REAlO3(RE=Sm, Nd)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47-57页 |
§3.3.3 REVO3(RE=La, Y)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57-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掺杂体系 REFe1-xAlxO3(RE=Sm, Nd)的晶体结构与低温磁性 | 第64-79页 |
§4.1 SmFe1-xAlxO3溶胶凝胶法制备及物理性质 | 第64-70页 |
§4.1.1 SmFe1-xAlxO3样品的制备 | 第64-65页 |
§4.1.2 SmFe1-xAlxO3体系的 XRD 表征 | 第65-67页 |
§4.1.3 SmFe1-xAlxO3(x=0.0, 0.2, 0.4, 0.6, 0.8, 1.0)样品的低温磁性 | 第67-70页 |
§4.2 NdFe1-xAlxO3溶胶凝胶法制备及物理性质 | 第70-78页 |
§4.2.1 NdFe1-xAlxO3样品的制备 | 第70页 |
§4.2.2 NdFe1-xAlxO3样品的 XRD 表征 | 第70-75页 |
§4.2.3 NdFe1-xAlxO3体系的低温磁性 | 第75-78页 |
§4.3 结论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双钙钛矿型氧化物 A2BSbO6(A=Sr, Ba; B=Fe, Mn)的制备与表征 | 第79-94页 |
§5.1 A2BSbO6(A=Sr, Ba; B=Fe, Mn)的制备与表征 | 第79-87页 |
§5.1.1 Sr2FeSbO6的制备及表征 | 第79-80页 |
§5.1.2 Sr2MnSbO6制备及表征 | 第80-83页 |
§5.1.3 Ba2FeSbO6溶胶凝胶法(Sol-gel)与高温高压法(HPHT)制备及表征 | 第83-87页 |
§5.2 A2FeSbO6(A=Sr, Ba)的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87-92页 |
§5.2.1 Sr2FeSbO6的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87-90页 |
§5.2.2 Ba2FeSbO6的原位高压 X 射线衍射表征 | 第90-92页 |
§5.3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