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27页 |
1 肺部给药概述 | 第12-13页 |
2 肺部给药纳米载体主要类型 | 第13-15页 |
3 纳米载体肺部给药吸收分布机理 | 第15-19页 |
4 纳米载体肺部给药的应用前景 | 第19页 |
5 小结 | 第19页 |
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一章 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44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1.1 仪器 | 第27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27-28页 |
二 方法 | 第28-33页 |
2.1 姜黄素乙酸酯体外分析方法学考察 | 第28-29页 |
2.2 生物样品中姜黄素乙酸酯及姜黄素体内分析方法学考察 | 第29-32页 |
2.3 尼罗红分析方法学建立 | 第32页 |
2.4 香豆素-6分析方法学建立 | 第32-33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3.1 姜黄素乙酸酯体外分析方法学考察 | 第33-35页 |
3.2 生物样品中姜黄素乙酸酯及姜黄素体内分析方法学考察 | 第35-39页 |
3.3 尼罗红分析方法学建立 | 第39-40页 |
3.4 香豆素-6分析方法学建立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二章 载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胶束的制备、评价及稳定性研究 | 第44-67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45-46页 |
1.1 仪器 | 第45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5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5-46页 |
二 方法 | 第46-49页 |
2.1 稳定剂种类的考察 | 第46-48页 |
2.2 稳定剂用量的考察 | 第48页 |
2.3 含稳定剂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48页 |
2.4 含稳定剂载药胶束的验证 | 第48页 |
2.5 含稳定剂载药胶束体内稳定性研究 | 第48-49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49-64页 |
3.1 稳定剂种类的考察 | 第49-58页 |
3.2 稳定剂用量的考察 | 第58页 |
3.3 含稳定剂载药胶束的验证 | 第58-60页 |
3.4 含稳定剂载药胶束体内稳定性研究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载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胶束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67-82页 |
一 试剂与仪器 | 第67-68页 |
1.1 仪器 | 第67页 |
1.2 试剂 | 第67-6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二 方法 | 第68-70页 |
2.1 药物溶液的配置 | 第68页 |
2.2 姜黄素乙酸酯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8-69页 |
2.3 姜黄素乙酸酯给药后组织分布研究 | 第69-70页 |
2.4 统计学计算 | 第70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3.1 姜黄素乙酸酯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0-72页 |
3.2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72-74页 |
3.3 姜黄素乙酸酯给药后组织分布研究 | 第74-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载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胶束组织切片研究 | 第82-96页 |
一 试剂与仪器 | 第84页 |
1.1 仪器 | 第84页 |
1.2 试剂 | 第8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84页 |
二 方法 | 第84-87页 |
2.1 药物溶液的配置 | 第84页 |
2.2 姜黄素乙酸酯载药胶束给药后肺组织切片研究 | 第84-86页 |
2.3 姜黄素乙酸酯载药胶束给药后脑组织切片研究 | 第86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87-93页 |
3.1 姜黄素乙酸酯载药胶束给药后肺组织切片研究 | 第87-91页 |
3.2 姜黄素乙酸酯载药胶束给药后脑组织切片研究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五章 载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胶束体外细胞吸收、转运机制研究 | 第96-124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97-98页 |
1.1 仪器 | 第97-98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9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98页 |
二 方法 | 第98-104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98页 |
2.2 工作溶液的配置 | 第98-99页 |
2.3 载体及纳米胶束毒性评价 | 第99-100页 |
2.4 给药溶液安全性考察 | 第100页 |
2.5 载药胶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 第100页 |
2.6 Calu-3/NCI-H441细胞模型对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载药胶束转运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2.7 激光共聚焦观察纳米胶束细胞摄取情况 | 第102页 |
2.8 载药胶束摄取及转运机制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20页 |
3.1 载体及纳米胶束毒性评价 | 第104-107页 |
3.2 给药溶液安全性考察 | 第107-109页 |
3.3 载药胶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 第109-110页 |
3.4 Calu-3/NCI-H441细胞模型对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载药胶束转运的研究 | 第110-113页 |
3.5 激光共聚焦观察纳米胶束细胞摄取情况 | 第113-116页 |
3.6 载药胶束摄取及转运机制的研究 | 第116-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载姜黄素乙酸酯纳米胶束可吸入制剂的制备与评价 | 第124-137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124-125页 |
1.1 仪器 | 第124-125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125页 |
二 方法 | 第125-127页 |
2.1 载药胶束干粉吸入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5-126页 |
2.2 载药胶束雾化吸入液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6-127页 |
2.3 统计学计算 | 第127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5页 |
3.1 载药胶束干粉吸入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7-132页 |
3.2 载药胶束雾化吸入液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2-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7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