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第15-34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评述第16-23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评述第23-3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4-36页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34-35页
        1.3.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主要概念及诞生条件第36-54页
    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两类不同思潮第36-40页
        2.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厘清第36-37页
        2.1.2 两类不同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37-40页
    2.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第40-45页
        2.2.1 资本主义转型与科学技术变革的时代际遇第40-43页
        2.2.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第43-45页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及其理论来源第45-51页
        2.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及其两类不同思潮第45-46页
        2.3.2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第46-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4页
3 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及其评价第54-79页
    3.1 科学技术的物化理论第54-61页
        3.1.1 科学技术对劳动的物化第55-57页
        3.1.2 科学技术对人的物化第57-58页
        3.1.3 科学技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第58-60页
        3.1.4 科学技术对人的意识的物化第60-61页
    3.2 科学技术的异化理论第61-65页
        3.2.1 科学的工具理性异化第61-64页
        3.2.2 科学技术的“单向度”异化第64-65页
    3.3 科学技术价值的社会控制理论第65-74页
        3.3.1 科学技术价值对社会意识的操控第66-68页
        3.3.2 科学技术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入侵第68-72页
        3.3.3 科学技术的价值重构第72-74页
    3.4 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评价第74-77页
        3.4.1 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第74-75页
        3.4.2 价值态度的差异第75-76页
        3.4.3 局限性及其启示第76-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4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及其评价第79-92页
    4.1 科学本质的重新定位第79-82页
        4.1.1 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断裂第79-81页
        4.1.2 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第81-82页
    4.2 科学技术本质的价值追求第82-86页
        4.2.1 作为生产能力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第82-84页
        4.2.2 为社会公正的科学技术价值追求第84-86页
    4.3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评价第86-90页
        4.3.1 弘扬科学的真理性价值第87-88页
        4.3.2 研究旨趣的差异第88-89页
        4.3.3 局限性及其启示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评价第92-107页
    5.1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一致性第92-94页
        5.1.1 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价值取向的批判第92-93页
        5.1.2 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第93-94页
    5.2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差异性第94-97页
        5.2.1 理论依据不同第94-95页
        5.2.2 价值态度不同第95-96页
        5.2.3 方法论不同第96-97页
    5.3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贡献及缺失第97-105页
        5.3.1 历史性与科学性的融合第97-100页
        5.3.2 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拓展第100-101页
        5.3.3 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偏离第101-103页
        5.3.4 对建设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启示第103-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6.1 结论第107-108页
    6.2 创新点第108-110页
    6.3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黔中大花苗古歌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
下一篇:工业时滞过程传递函数模型的抗扰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