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人类的立体视觉形成原理 | 第14-20页 |
2.1 人类视觉简介 | 第14-18页 |
2.1.1 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 | 第14-15页 |
2.1.2 立体视觉介绍 | 第15页 |
2.1.3 晶状体调节 | 第15-16页 |
2.1.4 双眼汇聚 | 第16-17页 |
2.1.5 双眼视差异 | 第17-18页 |
2.2 心理立体视觉 | 第18-19页 |
2.2.1 心理立体视觉 | 第18-19页 |
2.2.2 影响心理立体视觉的因素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计算机视觉原理在立体采集与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 第20-46页 |
3.1 立体匹配算法 | 第21-26页 |
3.1.1 区域立体匹配算法 | 第22-24页 |
3.1.2 基于特征的立体匹配算法 | 第24-26页 |
3.2 二值图像在形态学应用 | 第26-29页 |
3.2.1 腐蚀及膨胀操作 | 第26-27页 |
3.2.2 图像连通分量的提取方法 | 第27-29页 |
3.3 圆柱形全景图像拼接算法介绍 | 第29-38页 |
3.3.1 圆柱型全景图像算法概述 | 第29页 |
3.3.2 图像配准运算 | 第29-32页 |
3.3.3 图像变换估计 | 第32-34页 |
3.3.4 图像拼接简介 | 第34-36页 |
3.3.5 图像融合介绍 | 第36-38页 |
3.4 图像相似度检测算法介绍 | 第38-39页 |
3.5 无标定立体校正算法介绍 | 第39-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立体图像视差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46-58页 |
4.1 立体视觉形成的原理与立体显示效果的判定 | 第47-49页 |
4.1.1 立体视觉形成原理 | 第47-48页 |
4.1.2 确定水平像素差的取值范围 | 第48-49页 |
4.2 图像匹配与水平视差范围的确定 | 第49-51页 |
4.2.1 获取立体图像初始视差图 | 第49-50页 |
4.2.2 确定左右眼图像水平像素差的范围 | 第50-51页 |
4.3 调整立体图像水平视差 | 第51-54页 |
4.3.1 立体显示效果的判断 | 第51-53页 |
4.3.2 立体图像水平视差调整方案的确定 | 第53-54页 |
4.4 生成图像立体感的评价与分析 | 第54-57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4.2 实验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全景立体图像快速采集方法 | 第58-69页 |
5.1 全景立体图像采集方法 | 第58-59页 |
5.1.1 全景立体图像使观看者形成立体视觉的原理 | 第58-59页 |
5.1.2 全景立体图像采集方法 | 第59页 |
5.2 采集全景立体图像的近似模型 | 第59-60页 |
5.3 全景立体图像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5.3.1 近似模型对点的位置影响 | 第60-61页 |
5.3.2 使用结构相似理论检验 | 第61-62页 |
5.4 近似模型中各参数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5.4.1 全景立体图像采集装置对于相机数目的要求 | 第62-63页 |
5.4.2 全景立体图像采集装置对于几何参数的要求 | 第63-65页 |
5.5 实验验证 | 第65-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附录:英文缩略语表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