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第1章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产生的基础 | 第13-21页 |
1.1 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徐悲鸿的生平与创作 | 第13-14页 |
1.1.2 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论的成因 | 第14-16页 |
1.1.3 徐悲鸿写实美术教育体系的来源 | 第16-17页 |
1.2 徐悲鸿中国画写实主义特色 | 第17-21页 |
1.2.1 徐悲鸿写实主义中国画蕴含真、善、美的特征 | 第17-19页 |
1.2.2 徐悲鸿写实主义中国画具有时代特征 | 第19-21页 |
第2章 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1-27页 |
2.1 重视基础造型素描训练的基础教学 | 第21-24页 |
2.2 学院派写实主义油画教学 | 第24-25页 |
2.3 以素描为基础改良中国画教学 | 第25-27页 |
第3章 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 | 第27-49页 |
3.1 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论的实施 | 第27-32页 |
3.1.1 初期(1916-1927) | 第27-29页 |
3.1.2 中期(1928-1946) | 第29-31页 |
3.1.3 后期(1947-1953) | 第31-32页 |
3.2 有关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的争论 | 第32-44页 |
3.2.1 新旧国画之争 | 第33-38页 |
3.2.2 “二徐”之争 | 第38-44页 |
3.3 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44-49页 |
3.3.1 对中国画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46-49页 |
第4章 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9-57页 |
4.1 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 第49-53页 |
4.2 对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启示 | 第53-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