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空空导弹复合制导与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远程空空导弹发展与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美国远程空空导弹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1.2.2 俄罗斯远程空空导弹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2.3 欧洲远程空空导弹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3 远程空空导弹制导律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远程空空导弹中制导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空空导弹末制导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空空导弹姿态控制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2-24页 |
第2章 远程空空导弹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4-37页 |
2.1 空空导弹结构及参数 | 第24-25页 |
2.2 空空导弹动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2.2.1 质心运动学方程 | 第25-26页 |
2.2.2 绕质心运动方程 | 第26-27页 |
2.3 气动力系数估算 | 第27-32页 |
2.3.1 法向力系数 | 第27-28页 |
2.3.2 阻力系数 | 第28-30页 |
2.3.3 估算结果 | 第30-32页 |
2.4 气动力矩系数计算 | 第32-34页 |
2.4.1 气动力矩静导数 | 第32-33页 |
2.4.2 气动力矩动导数 | 第33页 |
2.4.3 估算结果 | 第33-34页 |
2.5 空空导弹动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2.5.1 弹道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2.5.2 姿态耦合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远程空空导弹中制导律研究 | 第37-55页 |
3.1 中末交班点预测 | 第37-39页 |
3.2 最优比例修正中制导律 | 第39-43页 |
3.2.1 比例导引律 | 第39-40页 |
3.2.2 最优中制导律 | 第40-43页 |
3.3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中制导律 | 第43-49页 |
3.3.1 自适应伪谱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48页 |
3.3.2 中制导律设计 | 第48-49页 |
3.4 中制导律仿真分析 | 第49-54页 |
3.4.1 最优比例修正中制导律仿真 | 第49-52页 |
3.4.2 自适应伪谱法中制导仿真 | 第52-53页 |
3.4.3 制导方法的比较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运动伪装理论的末制导律 | 第55-72页 |
4.1 运动伪装理论 | 第55-56页 |
4.2 基于运动伪装理论的制导律 | 第56-66页 |
4.2.1 基于拦截模型的运动伪装理论 | 第57-59页 |
4.2.2 运动伪装反馈制导指令 | 第59-64页 |
4.2.3 运动伪装制导律 | 第64-66页 |
4.3 仿真分析 | 第66-71页 |
4.3.1 不同制导系数仿真对比 | 第66-68页 |
4.3.2 MCPG与PPN仿真对比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设计 | 第72-98页 |
5.1 自适应动态逆控制器 | 第72-80页 |
5.1.1 姿态控制模型 | 第73-74页 |
5.1.2 动态逆方法初步 | 第74-76页 |
5.1.3 自适应动态逆控制器设计 | 第76-80页 |
5.2 基于LPV系统的变增益鲁棒控制 | 第80-88页 |
5.2.1 LPV模型的多胞形表示 | 第81-83页 |
5.2.2 鲁棒H∞控制系统设计 | 第83-88页 |
5.3 姿态控制方案仿真分析 | 第88-95页 |
5.3.1 自适应动态逆仿真 | 第88-90页 |
5.3.2 LPV变增益控制仿真 | 第90-94页 |
5.3.3 两种控制律比较 | 第94-95页 |
5.4 六自由度联合仿真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