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1.2.1 液态炉渣的结构 | 第17-20页 |
1.2.2 理想溶液模型 | 第20页 |
1.2.3 正规溶液模型 | 第20-22页 |
1.2.4 Wagner公式 | 第22页 |
1.2.5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 | 第22-31页 |
1.2.6 分子离子共存理论 | 第31-36页 |
1.2.7 钒渣的结构特征与化学性质 | 第36-38页 |
1.2.8 转炉提钒吹炼过程的热力学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和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由二元氧化物渣系相图提取活度 | 第42-68页 |
2.1 纯组元与溶液间平衡的活度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2.1.1 求某成分点组元活度 | 第43-44页 |
2.1.2 求连续浓度组元活度 | 第44页 |
2.2 固溶体与溶液间平衡的活度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2.2.1 求某成分点组元活度 | 第44-45页 |
2.2.2 求连续浓度组元活度 | 第45-47页 |
2.3 化合物与溶液间平衡的活度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2.3.1 求某成分点组元活度 | 第47-48页 |
2.3.2 求连续浓度组元活度 | 第48页 |
2.4 出现分层平衡相图的活度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2.4.1 求某成分点组元活度 | 第48-49页 |
2.4.2 求连续浓度组元活度 | 第49页 |
2.5 计算公式讨论与应用 | 第49-50页 |
2.6 计算结果的比较及讨论 | 第50-58页 |
2.6.1 相图液相曲线拟合和热力学数据整理 | 第50-53页 |
2.6.2 CaO-SiO_2体系 | 第53-56页 |
2.6.3 FeO-SiO_2体系 | 第56-58页 |
2.7 提取后续研究所需的二元系活度 | 第58-66页 |
2.7.1 A_2O_3-MgO系 | 第58-61页 |
2.7.2 A_2O_3-FeO系 | 第61-63页 |
2.7.3 FeO-V_2O_3系 | 第63-65页 |
2.7.4 V_2O_3-SiO_2系 | 第65-6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MIVM在铁液及含钒铁液中的热力学性质预测研究 | 第68-88页 |
3.1 模型参数的获取 | 第68-74页 |
3.1.1 Wagner公式的相互作用系数 | 第68-69页 |
3.1.2 MIVM参数获取 | 第69-74页 |
3.2 活度采用两种标准态的意义及其转换关系 | 第74-78页 |
3.3 碳钒选择氧化的临界温度 | 第78-80页 |
3.4 预测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 第80-87页 |
3.4.1 预测Fe-C-Mn、Fe-C-Si和Fe-C-V的组元活度 | 第80-83页 |
3.4.2 预测Fe-C-V-Si体系的热力学性质 | 第83-84页 |
3.4.3 估算实际含钒铁液的热力学性质 | 第84-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MIVM在渣系及含钒渣系中的热力学性质预测研究 | 第88-114页 |
4.1 MIVM伪多元近似法相关参数获取 | 第88-94页 |
4.2 氧化物熔渣体系热力学性质预测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 第94-106页 |
4.2.1 Al_2O_3-CaO-MgO系 | 第94-95页 |
4.2.2 FeO-SiO_2-TiO_2系 | 第95-96页 |
4.2.3 FeO-MnO-TiO_2系 | 第96-97页 |
4.2.4 Al_2O_3-MgO-SiO_2系 | 第97-99页 |
4.2.5 CaO-MnO-SiO_2系 | 第99-101页 |
4.2.6 FeO-MgO-SiO_2系 | 第101-102页 |
4.2.7 MgO-MnO-SiO_2系 | 第102页 |
4.2.8 Al_2O_3-CaO-MgO-SiO_2系 | 第102-104页 |
4.2.9 Al_2O_3-FeO-MnO-SiO_2系 | 第104-105页 |
4.2.10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4.3 FeO-V_2O_3-SiO_2渣系热力学性质研究 | 第106-112页 |
4.3.1 MIVM和共存理论预测组元活度 | 第106-110页 |
4.3.2 渣金相平衡计算 | 第110-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5.1 结论 | 第114-115页 |
5.2 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 | 第128-130页 |
附录B 共存理论模型作用浓度公式推导 | 第130-132页 |
附录C 本论文部分计算Matlab程序 | 第132-150页 |
附录D 本文所用实验数据 | 第150-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