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颅超声刺激的脑调控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发展过程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脑功能区刺激 | 第13-14页 |
1.3.2 神经类疾病调控 | 第14页 |
1.3.3 MRI 引导下的 tUS | 第14-15页 |
1.3.4 tUS 平台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tUS 动物实验平台设计 | 第17-27页 |
2.1 平台组成 | 第17-18页 |
2.2 超声换能器的选择 | 第18-21页 |
2.2.1 压电式超声换能器 | 第18-19页 |
2.2.2 主要性能指标 | 第19-21页 |
2.3 tUS 实验物理参数 | 第21-23页 |
2.3.1 聚焦超声波的空间分辨率 | 第21-22页 |
2.3.2 超声波声强计算 | 第22-23页 |
2.4 上位机界面 | 第23-26页 |
2.4.1 超声参数调节界面 | 第23-25页 |
2.4.2 数据采集界面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聚焦超声调节小鼠运动皮层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27-28页 |
3.3 经颅超声声强评估 | 第28页 |
3.4 对 EMG 进行小波去噪 | 第28-32页 |
3.4.0 干扰源分析 | 第29-30页 |
3.4.1 小波分解 | 第30-31页 |
3.4.2 阈值去噪 | 第31-32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聚焦超声改善 PD 小鼠氧化应激参数 | 第35-46页 |
4.1 PD 与氧化应激 | 第35页 |
4.2 实验设计思路 | 第35-3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4.2.2 造模与治疗 | 第37-38页 |
4.3 行为学测试 | 第38-39页 |
4.4 氧化应激参数测定 | 第39-42页 |
4.4.1 MDA 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4.4.2 SOD 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4.4.3 GSH-PX 含量测定 | 第42页 |
4.5 ELISA 检测 | 第42-44页 |
4.5.1 DA 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4.5.2 TH 含量测定 | 第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便携式超声刺激器设计 | 第46-66页 |
5.1 设计目的与框架 | 第46-47页 |
5.2 芯片选型 | 第47-49页 |
5.3 驱动部分 | 第49-52页 |
5.3.1 振荡电路 | 第49-52页 |
5.3.2 光耦隔离电路 | 第52页 |
5.4 信号采集部分 | 第52-55页 |
5.4.1 限幅电路 | 第53页 |
5.4.2 前置放大电路 | 第53-54页 |
5.4.3 带通滤波电路 | 第54页 |
5.4.4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 | 第54-55页 |
5.5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 第55-64页 |
5.5.1 系统基本配置 | 第55-58页 |
5.5.2 μCOSII 多任务配置 | 第58-59页 |
5.5.3 人机界面 | 第59-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便携式超声刺激器电路原理图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