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3 支护桩-冠梁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支护结构及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计算理论 | 第15-19页 |
2.1.1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 第16页 |
2.1.2 郎肯土压力的计算 | 第16-17页 |
2.1.3 被动土压力的计算 | 第17-18页 |
2.1.4 分层土土压力计算 | 第18页 |
2.1.5 水压力的计算 | 第18-19页 |
2.2 单支点混合支护结构支点力计算公式推导 | 第19-23页 |
2.3 有限元法及其基本操作过程 | 第23-24页 |
2.4 有限元软件的简介:MIDAS/GTS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鱼腹式冠梁-支护桩的工作机理 | 第26-31页 |
3.1 预应力鱼腹式冠梁的受力特点 | 第26-28页 |
3.1.1 预应力的概述 | 第26-27页 |
3.1.2 鱼腹式冠梁的受力机理 | 第27-28页 |
3.2 鱼腹式梁的预应力计算 | 第28-29页 |
3.2.1 预应力有效值的计算 | 第28-29页 |
3.2.2 预应力损失值的计算 | 第29页 |
3.3 节点锚具的选用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鱼腹式冠梁-支护桩的数值分析与找形 | 第31-55页 |
4.1 支护桩鱼腹梁支护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4.1.1 基本假定和前提 | 第31页 |
4.1.2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31-32页 |
4.1.3 支护结构体系的有限元离散 | 第32-33页 |
4.1.4 边界条件和荷载施加 | 第33页 |
4.1.5 施工阶段的模拟 | 第33页 |
4.2 数值计算分析 | 第33-53页 |
4.2.1 非预应力与预应力鱼腹式冠梁-支护桩的对比 | 第33-36页 |
4.2.2 跨度一定,最优矢跨比的确定 | 第36-40页 |
4.2.3 矢跨比一定,最优跨度的确定 | 第40-45页 |
4.2.4 支护桩桩间距对支护结构变位-受力形态的敏感性分析 | 第45-49页 |
4.2.5 支护桩桩径对支护结构变位-受力形态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53页 |
4.3 鱼腹式冠梁-支护桩支护结构的设计要点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某支护结构工程实例对比 | 第55-6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5-57页 |
5.2 鱼腹式冠梁-支护桩支护体系下的设计方案 | 第57-60页 |
5.3 原常规内支撑支护体系与鱼腹式冠梁-支护桩支护体系对比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