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2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8-21页 |
3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3.1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性的内在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3.1.1 灾难短视假说 | 第21-22页 |
3.1.2 羊群行为假说 | 第22页 |
3.1.3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22页 |
3.2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性的外在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3.2.1 信贷紧缩理论 | 第23页 |
3.2.2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 | 第23-24页 |
3.3 抑制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性的相关理论解释 | 第24-27页 |
3.3.1 资本缓冲的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3.3.2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 第25-27页 |
4 我国资本缓冲、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及相互关系分析 | 第27-35页 |
4.1 我国资本缓冲、银行信贷、经济增长三者的现状描述 | 第27-33页 |
4.1.1 我国资本缓冲的现状描述 | 第27-29页 |
4.1.2 我国银行信贷的现状描述 | 第29-30页 |
4.1.3 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描述 | 第30-33页 |
4.2 我国资本缓冲、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关系 | 第33-35页 |
4.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描述 | 第33-34页 |
4.2.2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信贷和经济的影响 | 第34-35页 |
5 实证研究 | 第35-45页 |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35页 |
5.2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 第35-37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5.2.2 变量选择 | 第36-37页 |
5.3 模型建立与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5.3.2 主要研究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第38-39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6.2.1 多元化银行长效资本补充渠道 | 第46-47页 |
6.2.2 加强市场自律,规范监管政策 | 第47页 |
6.2.3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发挥不同部门整体效应 | 第47-48页 |
6.2.4 协调逆周期性监管和我国货币政策 | 第48页 |
6.2.5 监管当局应对不同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 | 第48页 |
6.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48-50页 |
6.3.1 本文的创新 | 第48-49页 |
6.3.2 本文的不足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页 |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