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2 地震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公共危机理论 | 第16页 |
2.2 应急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2.3 地震应急理论 | 第18-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福建省地震灾害特点及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3.1 福建省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3.1.1 福建省地震活动特点 | 第23-24页 |
3.1.2 福建省地震活动构造分布 | 第24页 |
3.2 福建省地震应急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30页 |
3.2.1 福建省地震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 | 第24-25页 |
3.2.2 地震应急预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3.2.3 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情况 | 第26-28页 |
3.2.4 地震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3.2.5 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灾情速报网络情况 | 第29-30页 |
3.2.6 民居安全建设情况与存在问题 | 第30页 |
3.2.7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4 美国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在福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中的导入 | 第32-40页 |
4.1 美国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 | 第32-34页 |
4.1.1 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4.1.2 联合指挥机制 | 第33-34页 |
4.2 美国应急管理与福建省应急管理的比较研究 | 第34-35页 |
4.3 美国ICS应急指挥系统在福建省地震应急指挥体系的导入 | 第35-39页 |
4.3.1 福建省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介绍 | 第35-37页 |
4.3.2 美国ICS在福建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导入 | 第37-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福建省地震应急管理实证研究 | 第40-48页 |
5.1 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 第40-41页 |
5.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假说 | 第41页 |
5.3 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5.3.1 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 | 第41-42页 |
5.3.2 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42页 |
5.4 研究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 第42-45页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47页 |
5.6 政策意涵 | 第47-48页 |
6 福建省地震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 第48-53页 |
6.1 完善福建省地震应急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6.1.1 加强抗震救灾指挥部作用 | 第48页 |
6.1.2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 | 第48页 |
6.1.3 建立信息共享与地震灾情信息公开制度 | 第48-49页 |
6.1.4 发挥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 第49页 |
6.2 加强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 | 第49页 |
6.2.1 出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方标准 | 第49页 |
6.2.2 健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维和启用 | 第49页 |
6.3 推进地震应急预案和预警应用 | 第49-50页 |
6.3.1 应急预案科学编制与地震应急演练 | 第49-50页 |
6.3.2 加快推进地震预警及地震烈度速报技术推广和应用 | 第50页 |
6.4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6.4.1 政府财政要重点对防震减灾事业投入 | 第50页 |
6.4.2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 第50-51页 |
6.4.3 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 第51页 |
6.5 加大地震应急宣传与检查力度 | 第51-52页 |
6.5.1 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 | 第51-52页 |
6.5.2 加强应急工作检查指导 | 第52页 |
6.6 构建安全的居住环境 | 第52页 |
6.6.1 加大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建设力度 | 第52页 |
6.6.2 不断提升城市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 第5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7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1 | 第57-60页 |
附录2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