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凝原油和特稠油降凝降粘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前言 | 第15-17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 ·高凝原油降凝研究 | 第17-23页 |
| ·原油降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常用降凝剂种类及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 ·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 | 第18-20页 |
| ·降凝机理 | 第20-21页 |
| ·降凝机理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原油降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 ·特稠油降粘研究 | 第23-29页 |
| ·掺稀油降粘 | 第23-24页 |
| ·加热降粘 | 第24页 |
| ·稠油改质降粘输送 | 第24-25页 |
| ·稠油催化降粘开采 | 第25页 |
|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降粘 | 第25-27页 |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 | 第27-29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 第2章 原油组成与流动性的分析研究 | 第30-47页 |
| ·试验部分 | 第30页 |
| ·试验原料 | 第30页 |
| ·原油组成物性测试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红外光谱法表征结构 | 第30页 |
| ·核磁法测定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 | 第30页 |
| ·气质联用法测定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 | 第30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 ·原油的主要组成与物性 | 第30页 |
| ·原油族组成与其流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 ·高凝原油的族组成特征 | 第31-32页 |
| ·特稠油的族组成特征 | 第32页 |
| ·核磁法分析不同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 | 第32-37页 |
| ·气质联用法分析高凝油中石蜡的碳数分布 | 第37-39页 |
| ·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与其流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 ·高凝油中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分析 | 第40-43页 |
| ·特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分析 | 第43-45页 |
| ·不同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对比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3章 河南油田高凝原油降凝研究 | 第47-72页 |
| ·试验部分 | 第47-51页 |
|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 | 第48页 |
| ·降凝考察方法 | 第48页 |
| ·引发剂的精制 | 第48页 |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 ·马来酸酐类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 | 第49-50页 |
| ·共聚物LMZ降凝剂的制备 | 第50页 |
| ·聚合物LMZ的沉淀分级 | 第50-51页 |
| ·特性粘度法表征聚合物的分子量 | 第51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70页 |
| ·高凝原油析蜡点的测定 | 第51-52页 |
| ·热处理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反复加热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市售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分析 | 第54-57页 |
| ·共聚物LMZ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7-60页 |
| ·共聚物LMZ分级产物的降凝性能考察 | 第60-61页 |
| ·合成聚合物型降凝剂的结构表征 | 第61-65页 |
| ·合成聚合物型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 ·合成大分子型降凝降粘剂的降凝效果分析 | 第67-68页 |
| ·高凝油降凝机理研究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4章 河南稠油特稠油乳化降粘研究 | 第72-93页 |
| ·试验部分 | 第72-73页 |
|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72页 |
|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 | 第72页 |
| ·乳化降粘考察方法 | 第72-73页 |
| ·乳化降粘剂SF的制备 | 第73页 |
| ·表面活性考察 | 第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91页 |
| ·合成乳化降粘剂的降粘效果 | 第73-74页 |
| ·合成降粘剂SF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74-76页 |
| ·合成降粘剂SF结构表征 | 第76页 |
| ·合成降粘剂SF耐高温性能考察 | 第76-77页 |
| ·乳化助剂的考察 | 第77-82页 |
| ·油田现场应用工艺条件的探索 | 第82-85页 |
| ·降粘剂SF的工业生产 | 第85页 |
| ·降粘剂SF的现场应用 | 第85-88页 |
| ·乳化降粘机理研究 | 第88-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5章 河南油田特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研究 | 第93-128页 |
| ·试验部分 | 第93-95页 |
|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93页 |
|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 | 第93页 |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考察方法 | 第93-94页 |
| ·均聚物油溶性降粘剂L-J的制取 | 第94页 |
| ·三元共聚物油溶性降粘剂MVL的制取 | 第94页 |
|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UP的制备 | 第94页 |
|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FM的制备 | 第94-95页 |
|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EY的制备 | 第9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25页 |
| ·脱水特稠油粘温性质 | 第95页 |
| ·河南脱水特稠油2#析蜡点的测定 | 第95-96页 |
| ·脱水特稠油流变性分析 | 第96-100页 |
| ·加剂降粘温区的现实可行性研究 | 第100-101页 |
| ·市售流动性改进剂降粘效果考察 | 第101-104页 |
| ·合成聚合物型油性降粘剂的表征 | 第104-105页 |
| ·合成聚合物型油性降粘剂的降粘效果 | 第105-106页 |
| ·复配聚合物型降粘剂的降粘效果 | 第106-108页 |
| ·大分子型油性降粘剂的合成研究 | 第108-112页 |
| ·合成大分子型降粘剂的降粘效果 | 第112-114页 |
| ·聚合物与大分子型降粘剂复配使用的降粘效果 | 第114-116页 |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 第116-120页 |
| ·神经网络预测原油黏度研究 | 第120-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
| 附件一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139-140页 |
| 附件二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