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路线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光传输技术特点分析及演进趋势 | 第11-46页 |
2.1 传输网概述 | 第11页 |
2.2 PDH 简介 | 第11-13页 |
2.2.1 PDH 网络的优点 | 第12页 |
2.2.2 PDH 网络的缺点 | 第12-13页 |
2.3 SDH 简介 | 第13-16页 |
2.3.1 SDH 的技术特点 | 第13-14页 |
2.3.2 SDH 组网方式 | 第14页 |
2.3.3 SDH 的保护自愈环 | 第14-16页 |
2.4 WDM 简介 | 第16-17页 |
2.4.1 WDM 拥有以下优点 | 第16-17页 |
2.4.2 WDM 拥有以下缺点 | 第17页 |
2.5 MSTP 简介 | 第17-19页 |
2.5.1 MSTP 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2.5.2 以太网业务在 MSTP 上的传送方式 | 第19页 |
2.5.3 MSTP 局限性 | 第19页 |
2.6 P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 第19-33页 |
2.6.1 PTN 分组传送网支持业务 | 第20-21页 |
2.6.2 PTN 分组传送网接口 | 第21-22页 |
2.6.3 T-MPLS 关键技术 | 第22-25页 |
2.6.4 伪线(PWE3)原理 | 第25-26页 |
2.6.5 PWE3 仿真原理 | 第26-28页 |
2.6.6 PTN(T-MPLS)保护与恢复自愈技术 | 第28-32页 |
2.6.7 T-MPLS 网络 OAM 技术 | 第32-33页 |
2.7 O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 第33-45页 |
2.7.1 OTN 网络架构和开销 | 第34-36页 |
2.7.2 OTN 复用/映射原则 | 第36-38页 |
2.7.3 OTN 开销信号(OOS) | 第38-39页 |
2.7.4 OTN 交叉连接技术 | 第39-44页 |
2.7.5 OTN 技术特点和优势 | 第44-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广州铁通所承载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46-50页 |
3.1 铁通业务发展多样性 | 第46页 |
3.2 未来业务全 IP 化要求 | 第46-47页 |
3.2.1 宽带化需求 | 第46-47页 |
3.2.2 分组化需求 | 第47页 |
3.2.3 扁平化需求 | 第47页 |
3.2.4 智能化需求 | 第47页 |
3.3 铁通传送网现状和不足 | 第47-49页 |
3.3.1 广州铁通城域网现状 | 第47-48页 |
3.3.2 铁通广州城域网的主要不足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PTN+OTN 技术和应用 | 第50-55页 |
4.1 PTN+OTN 技术优点 | 第50-51页 |
4.2 PTN+OTN 组网应用 | 第51-54页 |
4.2.1 组网模型一 | 第51-52页 |
4.2.2 组网模型二 | 第52-53页 |
4.2.3 组网模型三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广州铁通通信网扩容优化方案 | 第55-68页 |
5.1 设备选型 | 第56-63页 |
5.1.1 PTN 设备 | 第57-61页 |
5.1.2 OTN 设备 | 第61-63页 |
5.2 组建广州铁通 PTN+OTN 网 | 第63页 |
5.3 广州铁通传送网实施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附录 1 英文缩略语检索表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