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忧制度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 第11-14页 |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清代丁忧制度 | 第15-27页 |
一、清以前丁忧制度的演变 | 第15-20页 |
(一)两汉时期制度的草创 | 第15-16页 |
(二)唐宋时期制度的成熟 | 第16-18页 |
(三)元明时期制度的完善 | 第18-20页 |
二、清代丁忧制度的发展 | 第20-25页 |
(一)顺治时期制度的继承 | 第20-21页 |
(二)康雍时期制度的创新 | 第21-23页 |
(三)乾嘉时期制度的发展 | 第23-25页 |
注释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清代丁忧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7-38页 |
一、丁忧制度的规定 | 第27-31页 |
(一)官员服丧的范围 | 第27-28页 |
(二)官员守制的期限 | 第28-29页 |
(三)官员丧服的种类 | 第29页 |
(四)官员守制的待遇 | 第29-31页 |
二、丁忧制度的特例 | 第31-34页 |
(一)移孝作忠的夺情 | 第31-33页 |
(二)仕途延续的起复 | 第33-34页 |
三、丁忧制度的变异 | 第34-37页 |
(一)避免损失的匿丧 | 第35-36页 |
(二)谋取私利的诈丧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清代丁忧制度的特点 | 第38-45页 |
一、满汉殊同的民族性 | 第38-40页 |
(一)丧葬习俗的不同 | 第38-39页 |
(二)守制期限的不同 | 第39-40页 |
二、官职级别的等级性 | 第40-41页 |
(一)三品以上的特殊礼遇 | 第40-41页 |
(二)三品以下的一般待遇 | 第41页 |
三、法律钦定的奖惩性 | 第41-43页 |
(一)法律的奖励性 | 第42页 |
(二)法律的惩罚性 | 第42-43页 |
四、去官守制的完善性 | 第43-44页 |
(一)康熙前的逐渐确立 | 第43页 |
(二)乾隆后的逐渐完善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清代丁忧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 第45-52页 |
一、儒家孝道观的传承 | 第45-46页 |
二、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为官孝为先的思想 | 第47-49页 |
四、亏孝以全忠的价值 | 第49-50页 |
五、墨守成规滋生陋习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