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过渡金属硫化物Cu2Mo6S8-nSen和CoS作为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镁二次电池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镁二次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3-14页
    1.4 镁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第14-15页
    1.5 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第15-24页
        1.5.1 过渡金属硫化物第15-18页
        1.5.2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18-22页
        1.5.3 聚阴离子化合物第22-23页
        1.5.4 其他化合物第23页
        1.5.5 结论第23-24页
    1.6 镁二次电池电解液体系的研究第24-27页
        1.6.1 有机格式试剂第24-25页
        1.6.2 熔融盐体系第25-26页
        1.6.3 有机镁卤络合物第26页
        1.6.4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第26-27页
    1.7 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7-29页
        1.7.1 高温固相法第27页
        1.7.2 水热法第27-28页
        1.7.3 溶胶凝胶法第28页
        1.7.4 熔盐反应法第28-29页
    1.8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7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第37-43页
    2.1 实验仪器第37-38页
    2.2 实验药品第38页
    2.3 正极材料的合成第38-39页
        2.3.1 Cu_2Mo_6S_(8-n)Se_n化合物的合成第38-39页
        2.3.2 硫化钴微米球的制备第39页
    2.4 电极片的制备第39页
    2.5 电解液的制备第39-40页
    2.6 电池的组装第40页
    2.7 正极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第40-43页
        2.7.1 正极材料的物相分析(XRD)第40页
        2.7.2 正极材料的形貌分析(SEM 和 TEM)第40-41页
        2.7.3 正极材料的成分分析第41页
        2.7.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1-43页
第三章 Cu_2Mo_6S_(8-n)Se_n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Cu_2Mo_6S_(8-n)Se_n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方法第44-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3.3.1 Cu_2Mo_6S_(8-n)Se_n结构分析第45-46页
        3.3.2 Cu_2Mo_6S_(8-n)Se_n相结构与形貌第46-48页
        3.3.3 Cu_2Mo_6S_(8-n)Se_n的电化学性能第48-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第四章 CoS 纳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59-84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CoS 微米球的合成与表征方法第60-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81页
        4.3.1 CoS 的相结构与形貌分析第62-69页
        4.3.2 CoS 作为镁二次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9-78页
        4.3.3 CoS/C 作为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第78-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充镁电池新型电解液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蚁群算法含微电网的配电网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