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研究 | 第11-14页 |
1.2.2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相关理论探讨 | 第20-22页 |
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第20页 |
2.2 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 | 第20页 |
2.3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3.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分析 | 第22-50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23页 |
3.1.3 人文环境 | 第23-24页 |
3.2 贫困化现状 | 第24-27页 |
3.2.1 牧民负债经营 | 第24-25页 |
3.2.2 借贷越来越普遍 | 第25-27页 |
3.3 研究区1983年至今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回顾及评估 | 第27-35页 |
3.3.1 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回顾 | 第27-33页 |
3.3.2 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评估 | 第33-35页 |
3.4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时空分析 | 第35-42页 |
3.4.1 草场利用方式变化 | 第35-39页 |
3.4.2 牲畜变化 | 第39-40页 |
3.4.3 人口变化 | 第40-42页 |
3.5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效益分析 | 第42-44页 |
3.5.1 生态效益 | 第42-44页 |
3.5.2 社会效益 | 第44页 |
3.5.3 经济效益 | 第44页 |
3.6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定量分析 | 第44-50页 |
3.6.1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 第47-48页 |
3.6.2 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4.内蒙古牧区贫困化原因分析 | 第50-58页 |
4.1 “草—畜—人”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变 | 第50-55页 |
4.2 牧区政策与牧区现实背景的矛盾 | 第55-58页 |
5.内蒙古牧区贫困化改善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5.1 优化“草—畜—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第58-59页 |
5.1.1 整合“草—畜—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 | 第58-59页 |
5.1.2 外部组织的推动与协调 | 第59页 |
5.2 调整产业结构,使牧民收入多元化 | 第59页 |
5.3 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 第59-60页 |
5.4 优化牧区政策,改善牧民贫困化 | 第60页 |
5.4.1 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加强牧民参与性 | 第60页 |
5.4.2 加强相关政策扶持,重视本土化 | 第60页 |
5.4.3 实施牧区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和谐牧区 | 第60页 |
5.5 加强牧民自身建设,走出贫困化瓶颈 | 第60-62页 |
6.探索与实践 | 第62-65页 |
7.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7.1 结论 | 第65页 |
7.2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