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论文架构和内容简述 | 第14-16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思想历程和主要内容 | 第17-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早期历程 | 第17-21页 |
一、孕育:《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 第18-20页 |
二、雏形:《巴黎手稿》时期的异化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内容 | 第21-26页 |
一、商品拜物教 | 第22-23页 |
二、货币拜物教 | 第23-24页 |
三、资本拜物教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宗教社会学审视 | 第26-42页 |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视域下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宗教社会学家眼中拜物教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二、宗教社会学视域下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特点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宗教社会学视域下的拜物教批判 | 第29-37页 |
一、涂尔干“宗教起源论”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29-30页 |
二、涂尔干的原始崇拜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30-33页 |
三、韦伯的社会变迁思想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33-34页 |
四、韦伯“宗教伦理观”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宗教功能主义”视域下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宗教人类学审视 | 第42-59页 |
第一节 宗教人类学视域下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特点 | 第42-48页 |
一、宗教人类学家眼中拜物教的特点 | 第42-46页 |
二、宗教人类学视域下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特点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宗教人类学视域下的拜物教批判 | 第48-54页 |
一、列维·布吕尔“集体表象学说”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48-51页 |
二、弗雷泽“巫术说”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比较 | 第51-54页 |
第三节 “解释人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宗教学其他学科视域下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 | 第59-64页 |
第一节 宗教心理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 | 第59-61页 |
一、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比较 | 第59-60页 |
二、与弗洛姆“社会性格论”比较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宗教现象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