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喷桩在安乡大道粉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粉土的性质及常用加固方法 | 第11-15页 |
1.2.1 粉土的性质 | 第11-13页 |
1.2.2 粉土的加固方法 | 第13-15页 |
1.3 粉喷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15-17页 |
1.4 粉喷桩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施工工法 | 第17-19页 |
1.4.2 试验研究 | 第19-20页 |
1.4.3 沉降固结理论 | 第20-21页 |
1.4.4 数值计算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 粉喷桩复合地基理论 | 第23-36页 |
2.1 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第23-26页 |
2.1.1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 第23-25页 |
2.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 第25-26页 |
2.2 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形成条件 | 第26-29页 |
2.2.1 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 第27-28页 |
2.2.2 复合地基形成条件 | 第28-29页 |
2.3 粉喷桩的破坏形式 | 第29-30页 |
2.4 垫层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1 刚性基础下的柔性垫层 | 第30-31页 |
2.4.2 柔性基础下的刚性垫层 | 第31页 |
2.5 预压法与粉喷桩联合处理地基的机理 | 第31-36页 |
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 第36-51页 |
3.1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步骤 | 第36-37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37-40页 |
3.3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 第40-43页 |
3.3.1 单桩承载力计算 | 第40-42页 |
3.3.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 第42-43页 |
3.4 粉喷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 第43-46页 |
3.4.1 应力扩散法 | 第43页 |
3.4.2 等效实体法 | 第43-44页 |
3.4.3 当层法 | 第44-45页 |
3.4.4 改进Geddes法 | 第45-46页 |
3.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46-48页 |
3.5.1 加固区土层压缩模量S_1的计算 | 第46-47页 |
3.5.2 下卧层土层压缩模量S_2的计算 | 第47-48页 |
3.6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安乡大道的设计计算 | 第48-51页 |
4 粉喷桩加固安乡大道试验研究 | 第51-63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水泥土室内试验 | 第51-54页 |
4.2.1 试验概况及结果 | 第51-53页 |
4.2.2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 第53页 |
4.2.3 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桩的承载力试验 | 第54-63页 |
4.3.1 单桩静载试验 | 第54-57页 |
4.3.2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 第57-59页 |
4.3.3 土基弯沉试验 | 第59-63页 |
5 粉喷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 第63-83页 |
5.1 ADINA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 第63页 |
5.2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5.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63-64页 |
5.2.2 土体的强度理论 | 第64-65页 |
5.3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 第65-69页 |
5.3.1 确定弯沉值 | 第65-66页 |
5.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66-67页 |
5.3.3 模型的建立的步骤 | 第67-69页 |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81页 |
5.4.1 粉喷桩复合地基计算分析 | 第69-72页 |
5.4.2 与未加固处理的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5.4.3 垫层厚度的影响 | 第73-75页 |
5.4.4 垫层刚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5.4.5 桩长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6 桩间距布置的影响 | 第79-81页 |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1-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