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次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理论探索与农村民间纠纷解决现实的双重需求 | 第9-10页 |
1.1.1 理论探索的必然要求:维系人民调解制度传统文化根基的羸弱与动摇 | 第9-10页 |
1.1.2 现实境况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合理化需求 | 第10页 |
1.2 人民调解制度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基础、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概述 | 第15-23页 |
2.1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相关概念的解读和探究 | 第15-18页 |
2.1.1 人民调解制度衰落根源的探析——信赖基础的动摇及相应司法理念的缺失 | 第15-16页 |
2.1.2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的构想——乡村司法理念 | 第16-18页 |
2.2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提出的依据 | 第18-20页 |
2.2.1 理论认知依据——人民调解制度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结果 | 第18-19页 |
2.2.2 司法实践依据——农村民间纠纷解决传统司法权威的沦丧 | 第19-20页 |
2.3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的意义 | 第20-23页 |
2.3.1 人民调解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传统经验感性向现代制度理性的演化 | 第20-21页 |
2.3.2 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法治精神的塑造与乡村司法文化的孕育 | 第21-23页 |
3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纠纷及主要解决方式考察 | 第23-36页 |
3.1 当今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的现状:游离于传统民俗与现代法治的双重地带 | 第23页 |
3.2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概览 | 第23-29页 |
3.2.1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 | 第24-27页 |
3.2.2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纠纷呈现的新特征 | 第27-29页 |
3.3 我国农村民间纠纷主要解决方式的简要考察 | 第29-36页 |
3.3.1 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农村民间纠纷运行状况调研 | 第30-34页 |
3.3.2 我国农村民间纠纷解决其他方式的归纳与反思 | 第34-36页 |
4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的具体内涵 | 第36-43页 |
4.1 在人民调解程序机制上,坚持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双方当事人合意 | 第36-38页 |
4.1.1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我国传统非对抗性司法文化的共同作用 | 第36-37页 |
4.1.2 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协商,有助于双方内心自发产生、延续对人民调解结果的认同和信赖 | 第37-38页 |
4.2 在人民调解实体内容上,秉承现代司法的公平正义与乡间情理的兼顾统一 | 第38-40页 |
4.2.1 人民调解对象的地方色彩使其不得不受到地方性知识和微观权力的制约 | 第38-39页 |
4.2.2 人民调解现代司法和民间调解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结果的公正,不仅要符合 法律,还要合乎情理 | 第39-40页 |
4.3 在人民调解社会效益上,建设、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社会法治秩序新格局 | 第40-43页 |
4.3.1 我国古代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与传统“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熏陶 | 第41-42页 |
4.3.2 当前司法和谐理念引导下的农村纠纷解决创新机制及治理新策略的探讨 | 第42-43页 |
5 人民调解制度信赖基础的建构路径 | 第43-54页 |
5.1 乡村司法理念的妊娠与启蒙——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研究的复归和对传统“厌讼”、“息讼”诉讼观念的批判与吸纳 | 第43-46页 |
5.1.1 法的非阶级性和回应性促使我们对我国古代法律的重新审视和认知 | 第43-44页 |
5.1.2 对我国明清时期“劝民息讼、寻求调解”司法模式的再次品味和咀嚼 | 第44-46页 |
5.2 乡村司法理念的哺育与践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律所等机构和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扶 | 第46-48页 |
5.2.1 人民调解在其自身尚未树立起足够权威时,其结果的社会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仍需要传统司法权威的支撑 | 第46-47页 |
5.2.2 通过“大调解”(Mediation)联动纠纷解决机制,懂情理、讲法治,将农村民间纠纷化解在乡间基层 | 第47-48页 |
5.3 乡村司法理念的成熟与演进——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农村基层民间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的创建和参与 | 第48-52页 |
5.3.1 农村血缘宗族组织自身内部的凝聚力,有助于平衡地方权力分配不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民间纠纷协商解决功能 | 第49-50页 |
5.3.2 血缘宗族组织的自治机制和规范管理,有助于克服人民调解制度“和稀泥”、“职能软”等制度缺陷 | 第50-52页 |
5.4 乡村司法理念的繁衍与传播——互联网、无线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对人民调解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治秩序观念的塑造 | 第52-54页 |
5.4.1 以互联网、无线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为人民调解制度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平台 | 第52-53页 |
5.4.2 借助现代新型交往方式,培育农村村民法治秩序观念,以及通过民主协商手段解决民间纠纷的司法意识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