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1-17页 |
2.1 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2.1.1 国外学术界关于个人信息概念的分歧 | 第11页 |
2.1.2 我国学术界关于个人信息概念的争论与选择 | 第11-12页 |
2.1.3 个人信息的分类 | 第12-13页 |
2.2 个人信息的民法性质 | 第13-15页 |
2.2.1 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客体说 | 第13页 |
2.2.2 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客体说 | 第13-14页 |
2.2.3 个人信息的所有权客体说 | 第14-15页 |
2.3 个人信息保护原则 | 第15-17页 |
2.3.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定的原则建议 | 第15页 |
2.3.2 欧洲理事会协定规定的基本原则 | 第15-16页 |
2.3.3 其他国家或地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原则 | 第16-17页 |
3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17-25页 |
3.1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17-19页 |
3.1.1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 第17-18页 |
3.1.2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历程 | 第18-19页 |
3.1.3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借鉴意义 | 第19页 |
3.2 美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19-22页 |
3.2.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安全港模式 | 第19-20页 |
3.2.2 美国的个人信息保护行业自律 | 第20-21页 |
3.2.3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启示 | 第21-22页 |
3.3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2-25页 |
3.3.1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特点 | 第22-23页 |
3.3.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社会影响 | 第23-24页 |
3.3.3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启示 | 第24-25页 |
4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 第25-33页 |
4.1 我国面临的个人信息侵害问题日趋严重 | 第25-28页 |
4.1.1 网络应用中的个人信息侵害越来越猖獗 | 第25-26页 |
4.1.2 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侵害越来越疯狂 | 第26-27页 |
4.1.3 其他领域的个人信息侵害也不容小觑 | 第27-28页 |
4.2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8-33页 |
4.2.1 我国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定较为零散 | 第28-30页 |
4.2.2 我国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存在诸多缺陷 | 第30-33页 |
5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 | 第33-40页 |
5.1 必须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5.1.1 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来看 | 第33-34页 |
5.1.2 从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层面来看 | 第34页 |
5.1.3 从个人信息的利用目的层面来看 | 第34页 |
5.2 必须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 第34-36页 |
5.2.1 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5.2.2 建立连带责任追究机制 | 第35页 |
5.2.3 建立举证责任倒置机制 | 第35-36页 |
5.3 必须完善个人信息的监督和救济措施 | 第36-37页 |
5.3.1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机构 | 第36-37页 |
5.3.2 建立个人信息使用的企业信用档案 | 第37页 |
5.3.3 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途径 | 第37页 |
5.4 必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刑法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 | 第37-40页 |
5.4.1 明确个人信息犯罪的构罪标准 | 第38页 |
5.4.2 明确个人信息犯罪的犯罪主体 | 第38页 |
5.4.3 明确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合理性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