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输电线路参数获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1.2.1 停电测量的方法 | 第8-9页 |
| 1.2.2 不停电测量的方法 | 第9-13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2 输电线路等效模型的选择 | 第14-20页 |
| 2.1 输电线路等效模型的分类 | 第14-18页 |
| 2.1.1 集中参数模型 | 第14-15页 |
| 2.1.2 分布参数模型 | 第15-18页 |
| 2.2 输电线路模型的特点 | 第18页 |
| 2.3 输电线路模型的选择 | 第1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 3 输电线路参数的计算 | 第20-32页 |
| 3.1 利用单相接地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 第20-21页 |
| 3.2 利用其他类型故障录波数据计算线路参数 | 第21-23页 |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 3.4 仿真分析 | 第24-3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4 输电线路参数计算方法的误差分析 | 第32-38页 |
| 4.1 灵敏度定义 | 第32-33页 |
| 4.2 互感器测量误差对线路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33-3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5 输电线路时域方法参数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38-48页 |
| 5.1 输电线路时域方法参数计算软件的开发语言和环境 | 第38-39页 |
| 5.2 输电线路时域方法参数计算软件的设计思路 | 第39-40页 |
| 5.3 输电线路时域方法参数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40-46页 |
| 5.4 软件的安装调试 | 第4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6.1 结论 | 第48页 |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