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蠕墨铸铁的组织及性能 | 第11-12页 |
1.2.1 蠕墨铸铁的牌号 | 第11页 |
1.2.2 蠕墨铸铁的组织特征 | 第11-12页 |
1.2.3 蠕墨铸铁的性能特点 | 第12页 |
1.3 蠕墨铸铁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蠕化剂 | 第12-14页 |
1.3.2 蠕化处理工艺 | 第14-15页 |
1.3.3 蠕墨铸铁的应用现状 | 第15页 |
1.4 铸铁凝固特性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液淬法 | 第15-16页 |
1.4.2 热分析法 | 第16页 |
1.4.3 着色腐蚀技术 | 第16-17页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7-18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18-26页 |
2.1 蠕墨铸铁化学成分的确定 | 第18页 |
2.2 蠕化剂的设计及熔制 | 第18-19页 |
2.3 蠕铁熔炼及处理工艺 | 第19-21页 |
2.3.1 炉料配比 | 第19-20页 |
2.3.2 铁液熔炼 | 第20页 |
2.3.3 蠕化处理工艺 | 第20-21页 |
2.3.4 化学成分检测及温度测试 | 第21页 |
2.3.5 浇注工艺 | 第21页 |
2.4 造型及试样规格 | 第21-22页 |
2.5 微观组织的分析 | 第22-23页 |
2.5.1 常规金相分析 | 第22页 |
2.5.2 着色腐蚀观察 | 第22页 |
2.5.3 定量金相分析 | 第22-23页 |
2.5.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页 |
2.5.5 能谱分析 | 第23页 |
2.6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2.6.1 拉伸试验 | 第23页 |
2.6.2 硬度测试 | 第23-24页 |
2.7 热分析 | 第24页 |
2.7.1 DSC分析 | 第24页 |
2.7.2 T-t热分析 | 第24页 |
2.8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3 蠕化剂加入量对蠕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6-40页 |
3.1 蠕化率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26-27页 |
3.2 片墨—蠕墨组织演变规律与“临界转变点”特征 | 第27-29页 |
3.3 蠕墨—球墨组织演变规律 | 第29-30页 |
3.4 蠕铁三角试片断口形貌特征 | 第30-33页 |
3.4.1 蠕化剂加入量对三角试片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 | 第30-31页 |
3.4.2 临界转变点处三角试片形貌与石墨形态特征 | 第31-33页 |
3.5 蠕化处理对铁液S_残和Mg_残、La_残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6 基体组织随蠕化剂加入量变化规律 | 第34-36页 |
3.7 蠕化剂加入量对蠕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蠕墨铸铁的液固相变特征及相关特征参数 | 第40-48页 |
4.1 蠕铁DSC分析 | 第40-42页 |
4.1.1 蠕铁DSC曲线及特征参数 | 第40-41页 |
4.1.2 蠕墨铸铁共晶转变平衡温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 蠕铁凝固过程热分析 | 第42-47页 |
4.2.1 铁液T-t冷却曲线与特征参数 | 第42-44页 |
4.2.2 蠕化剂加入量对相变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蠕墨铸铁的凝固机制研究 | 第48-64页 |
5.1 奥氏体的生长方式及形貌特征 | 第48页 |
5.2 蠕墨与奥氏体的生长位向关系 | 第48-50页 |
5.3 蠕铁微观组织的三维形貌 | 第50-54页 |
5.3.1 共晶团与石墨形态 | 第51-53页 |
5.3.2 基体组织形貌 | 第53-54页 |
5.4 蠕虫状石墨的生长机制 | 第54-57页 |
5.5 元素在基体中的偏析行为及蠕铁组织凝固顺序特征 | 第57-60页 |
5.6 蠕墨铸铁动态凝固过程分析 | 第60-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