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地震作用下岩石边坡动力反应性状第14-16页
        1.2.2 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6-17页
        1.2.3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7-18页
    1.3 含隧道岩质边坡的地震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振动台试验设计第22-34页
    2.1 试验目的第22页
    2.2 试验设备及其主要参数第22-24页
        2.2.1 振动台系统第22-23页
        2.2.2 传感器第23-24页
    2.3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第24-26页
        2.3.1 相似理论第24-25页
        2.3.2 模型试验相似常数第25-26页
    2.4 振动台模型的设计及制作第26-30页
        2.4.1 模型箱的选型及边界处理第26-28页
        2.4.2 模型制作与传感器布置第28-30页
    2.5 地震波加载方案第30-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的动力特性研究第34-53页
    3.1 概述第34页
    3.2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基本规律第34-41页
        3.2.1 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基本规律第34-38页
        3.2.2 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基本规律第38-41页
    3.3 地震波类型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第41-46页
        3.3.1 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第41-43页
        3.3.2 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第43-46页
    3.4 激振方向和激振强度对边坡加速度响应规律的影响第46-48页
        3.4.1 激振方向的影响第46-47页
        3.4.2 激振强度的影响第47-48页
    3.5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的动位移响应基本规律第48-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含小净距隧道岩石边坡的数值分析第53-79页
    4.1 概述第53页
    4.2 MIDAS GTS/NX软件基本原理第53-57页
        4.2.1 有限元公式第53-54页
        4.2.2 自由场单元第54页
        4.2.3 特征值求解第54-55页
        4.2.4 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第55-56页
        4.2.5 强度折减法第56-57页
    4.3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57-61页
        4.3.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第57-58页
        4.3.2 计算参数与监测点布置第58-59页
        4.3.3 地震波输入与加载方案第59-61页
    4.4 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研究第61-63页
    4.5 地震作用下含小净距隧道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第63-75页
        4.5.1 水平位移响应第64-65页
        4.5.2 加速度响应第65-68页
        4.5.3 边坡应力场分析第68-70页
        4.5.4 塑性区及安全系数第70-71页
        4.5.5 有无隧道的岩石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比较第71-75页
    4.6 地震动参数对含小净距隧道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5-77页
        4.6.1 地震波类型的影响第75页
        4.6.2 振幅的影响第75-76页
        4.6.3 频谱的影响第76-77页
        4.6.4 持时的影响第77页
    4.7 本章小结第77-79页
5 含单洞隧道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极限分析第79-99页
    5.1 拟静力法及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第79-80页
    5.2 含单洞隧道边坡模型的建立第80-81页
    5.3 塑性极限分析能耗计算第81-89页
        5.3.1 外力功率第82-86页
        5.3.2 内能耗散功率第86-89页
    5.4 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89-93页
        5.4.1 计算结果对比第89-90页
        5.4.2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90-93页
    5.5 水平屈服加速度影响因素敏感性研究第93-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9-103页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第99-101页
    6.2 工作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煤矸石路堤沉降预测分析
下一篇: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受力特性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