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转移监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技术转移监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1.4 本文的组织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第18-22页 |
2.1 本体研究 | 第18-19页 |
2.1.1 本体的基本元素 | 第18-19页 |
2.1.2 本体的分类 | 第19页 |
2.2 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 第19-20页 |
2.2.1 领域本体研究 | 第19页 |
2.2.2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 第19页 |
2.2.3 领域本体构建过程 | 第19-20页 |
2.3 本体映射研究 | 第20页 |
2.3.1 本体映射概念 | 第20页 |
2.3.2 本体映射原型 | 第20页 |
2.4 本体融合研究 | 第20-21页 |
2.4.1 本体融合概念 | 第20-21页 |
2.4.2 本体融合方法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领域监测本体研究 | 第22-50页 |
3.1 高新技术转移领域本体研究 | 第22-34页 |
3.1.1 高新技术转移语料库 | 第22-24页 |
3.1.2 基于高新技术转移语料库的技术聚类 | 第24-28页 |
3.1.3 高新技术监测指标研究 | 第28-30页 |
3.1.4 高新技术转移领域本体 | 第30-34页 |
3.2 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本体研究 | 第34-47页 |
3.2.1 分类主题词表与本体间的关联 | 第34-35页 |
3.2.2 监测本体的特点 | 第35页 |
3.2.3 监测本体的构建方法 | 第35-36页 |
3.2.4 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本体 | 第3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基于本体映射的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50-62页 |
4.1 本体映射规则 | 第50-52页 |
4.2 本体映射过程 | 第52-53页 |
4.3 相似度计算方法 | 第53-58页 |
4.3.1 基本元素相似度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3.2 属性映射算法 | 第55-56页 |
4.3.3 概念映射算法 | 第56-57页 |
4.3.4 相似度权重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4.4 本体映射结果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5章 基于本体融合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 第62-70页 |
5.1 本体融合过程 | 第63页 |
5.2 监测本体融合方法 | 第63-64页 |
5.3 监测本体融合策略 | 第64-65页 |
5.4 基于跨领域本体融合的指标体系建立 | 第65-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面向北京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技术转移监测 | 第70-80页 |
6.1 高新技术语料采集 | 第70页 |
6.2 高新技术语料库存储结构 | 第70-71页 |
6.3 节能技术转移监测指标体系 | 第71-75页 |
6.3.1 节能技术监测指标选取 | 第71-72页 |
6.3.2 跨领域指标相似度计算 | 第72-73页 |
6.3.3 循环流化床技术转移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第73-75页 |
6.4 基于本体的循环流化床技术转移监测 | 第75-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A | 第88-90页 |
附录B | 第90-92页 |
附录C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