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芬伯格的学术生涯及主要著作 | 第9-10页 |
1.2.1 芬伯格的学术生涯 | 第9页 |
1.2.2 芬伯格的主要著作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2章 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思想溯源 | 第13-21页 |
2.1 理论的传承与批判 | 第13-14页 |
2.2 现象学下的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 | 第14-17页 |
2.3 马尔库塞美学式的拯救 | 第17-19页 |
2.4 通向技术理性之路 | 第19-21页 |
第3章 芬伯格的技术理论 | 第21-34页 |
3.1 技术理论的分类 | 第21-26页 |
3.1.1 技术的工具理论(Instrumental Theory of Technology) | 第21-23页 |
3.1.2 技术的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 of Technology) | 第23-25页 |
3.1.3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 第25-26页 |
3.2 技术批判理论的根基:技术整体论 | 第26-27页 |
3.3 技术整体论的理论分析 | 第27-34页 |
3.3.1 初级工具化 | 第28-29页 |
3.3.2 次级工具化 | 第29-30页 |
3.3.3 技术作为“场所”的分析 | 第30-34页 |
第4章 芬伯格理论的技术现象学视域 | 第34-46页 |
4.1 技术代码理论 | 第36-38页 |
4.2 技术代码理论中的现象学视域 | 第38-39页 |
4.3 大众文化批判的现象学视域 | 第39-41页 |
4.4 “参与者的利益”理论的现象学视域 | 第41-43页 |
4.5 后现代技术分析下的现象学视域 | 第43-4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6-49页 |
5.1 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意义 | 第46-47页 |
5.2 芬伯格理论中的现象学视域意义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