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1.1 住房、住房问题 | 第21页 |
2.1.2 保障性住房 | 第21-22页 |
2.1.3 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的结构 | 第22-23页 |
2.1.4 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效机制 | 第23-24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3.1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9页 |
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29-32页 |
3.2.1 完成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0页 |
3.2.2 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0-31页 |
3.2.3 开展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工作 | 第31页 |
3.2.4 对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进行完善 | 第31-32页 |
3.2.5 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货币化保障方式 | 第32页 |
3.3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问题 | 第32-35页 |
3.3.1 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 第33页 |
3.3.2 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 | 第33-34页 |
3.3.3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34页 |
3.3.4 违规寻租现象层出不穷 | 第34-35页 |
3.3.5 住房建设质量堪忧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的结构辨识 | 第36-56页 |
4.1 保障性住房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第36-42页 |
4.1.1 政府部门 | 第38-40页 |
4.1.2 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 第40-41页 |
4.1.3 保障对象 | 第41-42页 |
4.2 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 第42-44页 |
4.2.1 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 | 第42-43页 |
4.2.2 非政府部门参与者的利益诉求 | 第43-44页 |
4.2.3 保障对象的利益诉求 | 第44页 |
4.3 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的构成及其内容识别 | 第44-55页 |
4.3.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激励机制 | 第45-49页 |
4.3.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制约机制 | 第49-53页 |
4.3.3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 第56-65页 |
5.1 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效机制的总体目标 | 第56-58页 |
5.1.1 形成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长效激励 | 第56-57页 |
5.1.2 实现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制约 | 第57-58页 |
5.1.3 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 第58页 |
5.2 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效机制的具体实现路径 | 第58-64页 |
5.2.1 建立完善的财税体制 | 第59-60页 |
5.2.2 形成完善的土地供给制度 | 第60-61页 |
5.2.3 形成完善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 第61-62页 |
5.2.4 实现住房市场覆盖范围的无缝衔接 | 第62页 |
5.2.5 构建完善的监管制衡体系 | 第62-63页 |
5.2.6 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法律保障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