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镁铝合金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1 镁及镁合金 | 第12-13页 |
1.2.2 铝及铝合金 | 第13页 |
1.2.3 镁铝合金相图 | 第13-14页 |
1.3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5-18页 |
1.4.1 爆炸复合法 | 第15-16页 |
1.4.2 轧制复合法 | 第16页 |
1.4.3 扩散焊复合法 | 第16-17页 |
1.4.4 挤压复合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2 试验过程及方法 | 第21-27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3 Mg MB26/Al 7075复合棒材的制备 | 第22-24页 |
2.3.1 挤压设备 | 第22页 |
2.3.2 挤压坯料的制备 | 第22-24页 |
2.4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4-27页 |
2.4.1 光学显微观察 | 第24页 |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24页 |
2.4.3 力学性能试验 | 第24-25页 |
2.4.4 XRD测试方法 | 第25页 |
2.4.5 EBSD电子背散射技术 | 第25-27页 |
3 挤压速度对Mg MB26/Al 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27-4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3.3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组织及织构 | 第28-36页 |
3.3.1 微观组织分析 | 第28-30页 |
3.3.2 物相及晶粒取向分析 | 第30-33页 |
3.3.3 EBSD表征分析 | 第33-36页 |
3.4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情况 | 第36-42页 |
3.5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42-43页 |
3.6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变形行为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挤压比对Mg MB26/Al 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7-48页 |
4.3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组织及织构 | 第48-52页 |
4.3.1 微观组织分析 | 第48-50页 |
4.3.2 物相及晶粒取向分析 | 第50-52页 |
4.4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情况 | 第52-54页 |
4.5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5 芯棒根数对Mg MB26/Al 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5.3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组织 | 第58-62页 |
5.3.1 光学显微组织 | 第58-60页 |
5.3.2 物相及晶粒取向分析 | 第60-62页 |
5.4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情况 | 第62页 |
5.5 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退火对Mg MB26/Al 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65-81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退火对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 第65-69页 |
6.2.1 微观组织分析 | 第65-67页 |
6.2.2 宏观织构分析 | 第67-69页 |
6.3 退火对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 | 第69-74页 |
6.4 退火对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79页 |
6.4.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74-76页 |
6.4.2 拉伸试验 | 第76-77页 |
6.4.3 拉伸断口形貌 | 第77-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