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及局限性 | 第20-22页 |
2. 毛坤生平 | 第22-25页 |
2.1 天资不凡,锋芒初露 | 第22-23页 |
2.2 不安现状,北上求学 | 第23页 |
2.3 文华学成,执教育人 | 第23-24页 |
2.4 留驻川大,终成归宿 | 第24-25页 |
3. 毛坤从事档案教育的原因及条件分析 | 第25-39页 |
3.1 毛坤从事档案教育的原因 | 第25-30页 |
3.1.1 外因:需求推动 | 第25-27页 |
3.1.2 内因:认识引导 | 第27-30页 |
3.2 毛坤从事档案教育的条件 | 第30-39页 |
3.2.1 师之于古 | 第30-31页 |
3.2.2 效之于西 | 第31-33页 |
3.2.3 融合当时学问 | 第33-35页 |
3.2.4 依托相近学科 | 第35-36页 |
3.2.5 凭借优势资源 | 第36-39页 |
4. 毛坤对中国近代档案教育的贡献 | 第39-56页 |
4.1 翻译外文作品,充实专业教学 | 第39-40页 |
4.2 探索教学内容,初创课程体系 | 第40-43页 |
4.3 投身档案学术,多有理论洞见 | 第43-46页 |
4.3.1 在国内最早提倡全宗理论 | 第43-44页 |
4.3.2 主张建立国家档案馆并起草《国家档案馆规程草案》 | 第44页 |
4.3.3 对档案定义、性质、功用等基础理论的探讨 | 第44-45页 |
4.3.4 关于档案管理诸环节的见解 | 第45-46页 |
4.4 教研方法宝贵,学生多有受益 | 第46-49页 |
4.4.1 “师古效西”的学术风格 | 第46-47页 |
4.4.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47-49页 |
4.4.3 通识通才的育人思维 | 第49页 |
4.5 长期执教文华,广育档案英才 | 第49-50页 |
4.6 首创档案教育,发挥示范效应 | 第50-51页 |
4.7 职业素养完善,发挥榜样作用 | 第51-56页 |
4.7.1 细致周到 | 第51-52页 |
4.7.2 重视档案的“公证”性 | 第52页 |
4.7.3 合理保护,提供利用 | 第52-53页 |
4.7.4 实事求是,客观执言 | 第53页 |
4.7.5 经世致用,服务现实 | 第53-54页 |
4.7.6 求知若渴,提高能力 | 第54-55页 |
4.7.7 以律为纲,保持廉洁 | 第55-56页 |
5. 对当代档案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第56-59页 |
5.1 档案学专业开办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 第56页 |
5.2 档案学招生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 第56-57页 |
5.3 档案学教学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 第57-59页 |
6.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