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部分 导言 | 第12-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 与自我监控有关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目标定向 | 第16页 |
二、自我监控的研究现状和培养方法 | 第16-28页 |
(一) 自我监控研究的历史渊源 | 第16-20页 |
(二) 自我监控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三) 自我监控在体育学习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四) 自我监控对于体育学习的意义 | 第24-25页 |
(五)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原则和培养方法 | 第25-28页 |
三、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一) 目标定向的分类 | 第28-30页 |
(二) 目标定向测量的工具 | 第30-31页 |
(三) 国内体育学习中目标定向研究的成果 | 第31-32页 |
四、自我监控能力与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 | 第32页 |
五、启示与展望 | 第32-34页 |
第三部分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量表的研制 | 第34-4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4页 |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34-35页 |
(一)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四、研究程序 | 第35-47页 |
(一) 编制《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预试量表》初稿 | 第35-37页 |
(二) 预试量表初稿的施测与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三) 编制预试量表第二稿 | 第39-41页 |
(四) 采用预试量表第二稿进行预备测试 | 第41-47页 |
五、正式量表的形成及信、效度分析 | 第47-48页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 第48-6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8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8页 |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48-49页 |
(一) 研究工具 | 第48-4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四、实验设计 | 第49-53页 |
(一) 变量控制 | 第49-50页 |
(二)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三) 实验步骤 | 第50-53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53-61页 |
(一) 实验前测 | 第53-55页 |
(二) 实验后测 | 第55-59页 |
(三) 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对目标定向的影响 | 第59-61页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61-65页 |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61-62页 |
(一)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需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 | 第61页 |
(二)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水平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 | 第61-62页 |
(三)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第62页 |
二、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影响目标定向的机制 | 第62-63页 |
(一) 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通过执行力维度的提高改变大学生目标定向 | 第62页 |
(二) 意识活动过程影响目标的指向,提高任务定向分量表得分 | 第62-63页 |
(三) 反馈降低自我定向分量表得分 | 第63页 |
三、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一) 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 | 第63页 |
(二) 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目标定向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65-70页 |
一、结论 | 第65-66页 |
二、建议 | 第66-68页 |
(一) 大学生目标定向的改变有赖于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 第66-67页 |
(二) 指导大学生合理目标定向应注意的问题 | 第67-68页 |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