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概述 | 第12-17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厘清 | 第12-14页 |
1.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概念厘清 | 第13-14页 |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及引发的法律思考 | 第14-17页 |
1.案情介绍 | 第14-15页 |
2.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 第15-17页 |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确定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 | 第18页 |
(三)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适格学说 | 第18-20页 |
(四)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之扩张 | 第20-22页 |
三、确定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困境 | 第22-25页 |
(一)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缺失 | 第22-23页 |
(二)群体诉讼机制的缺失 | 第23页 |
(三)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认定的法律缺失 | 第23-24页 |
(四)竞争者原告资格认定的法律缺失 | 第24-25页 |
四、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域外考察 | 第25-31页 |
(一)美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引介 | 第25-27页 |
1.关于间接购买者的原告资格认定 | 第25-26页 |
2.关于竞争者的原告资格认定 | 第26页 |
3.集团诉讼制度 | 第26-27页 |
(二)欧盟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引介 | 第27-29页 |
1.《绿皮书》关于原告资格的探究 | 第27-28页 |
2.《白皮书》关于原告资格的探究 | 第28-29页 |
(三)德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引介 | 第29-31页 |
五、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构建 | 第31-38页 |
(一)明确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 | 第31-32页 |
(二)建立相对禁止转嫁抗辩规则 | 第32-33页 |
(三)建立群体性诉讼机制 | 第33-34页 |
1.建立集体诉讼模式 | 第33-34页 |
2.建立团体代表诉讼模式 | 第34页 |
(四)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的认定 | 第34-36页 |
(五)竞争者原告资格的认定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