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马铃薯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 马铃薯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马铃薯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马铃薯的消费现状 | 第13-14页 |
1.2.3 马铃薯国际市场分析 | 第14-15页 |
1.3 马铃薯的适应性 | 第15-18页 |
1.3.1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第15-16页 |
1.3.2 马铃薯的水分适应性研究 | 第16-18页 |
1.3.3 马铃薯肥力的适应性研究 | 第18页 |
1.4 我国马铃薯发展面临的瓶颈,对策,及展望 | 第18-21页 |
1.4.1 榆林地区马铃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第21-22页 |
2.1.1 材料与试验田背景 | 第21-22页 |
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干物质测定取样 | 第22页 |
2.2.2 田间指标 | 第22页 |
2.2.3 室内实验 | 第22-23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马铃薯新材料农艺性状表现 | 第24-28页 |
3.1.1 马铃薯新材料株高表现 | 第24页 |
3.1.2 马铃薯新材料主茎数和分枝数表现 | 第24-25页 |
3.1.3 马铃薯新材料不同时期干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25-27页 |
3.1.4 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 第27-28页 |
3.2 氮磷钾分配及吸收规律 | 第28-32页 |
3.2.1 马铃薯新材料的氮素的分配吸收规律 | 第28-32页 |
3.3 不同马铃薯新材料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3.3.1 马铃薯新材料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分析 | 第32-33页 |
3.3.2 不同马铃薯材料光合参数的分析 | 第33-36页 |
3.4 不同马铃薯材料的品质分析 | 第36-38页 |
3.4.1 干物质含量 | 第36页 |
3.4.2 淀粉含量 | 第36页 |
3.4.3 蛋白质含量 | 第36-37页 |
3.4.4 维生素C含量 | 第37页 |
3.4.5 还原糖的百分含量 | 第37页 |
3.4.6 整株干重量 | 第37页 |
3.4.7 花青素含量 | 第37-38页 |
3.5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分析(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 | 第38-44页 |
3.6 层次聚类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