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变水条件下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 | 第10-12页 |
1.2.1 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 | 第10-11页 |
1.2.2 叶绿素含量 | 第11页 |
1.2.3 抗氧化物酶 | 第11-12页 |
1.2.4 渗透物质 | 第12页 |
1.2.5 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量 | 第12页 |
1.3 植物类胡萝卜素概述 | 第12-14页 |
1.3.1 类胡萝卜素生物功能 | 第12-13页 |
1.3.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页 |
1.3.3 类胡萝卜素与植物抗逆性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水分处理 | 第16页 |
2.2.2 类胡萝卜素抑制剂:哒草伏(norflurazon-NFZ)处理 | 第16-17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7-20页 |
2.3.1 形态指标 | 第17页 |
2.3.2 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17页 |
2.3.3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7-18页 |
2.3.4 类胡萝卜素组分测定 | 第18-19页 |
2.3.5 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19页 |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变水条件对苜蓿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影响 | 第20-27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3.2.1 试验期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3.2.2 变水条件下苜蓿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的变化 | 第21-23页 |
3.2.3 变水条件下苜蓿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23-25页 |
3.3 讨论 | 第25-26页 |
3.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变水条件下苜蓿生理生化特征的响应 | 第27-44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4.2.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第27-30页 |
4.2.2 荧光参数 | 第30-33页 |
4.2.3 叶绿素含量 | 第33-34页 |
4.2.4 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34-35页 |
4.2.5 抗氧化物酶 | 第35-36页 |
4.2.6 渗透物质 | 第36-39页 |
4.3 讨论 | 第39-42页 |
4.3.1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39页 |
4.3.2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3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4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41页 |
4.3.5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6 干旱及复水对苜蓿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变水条件下苜蓿根冠形态特征与生物量 | 第44-49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5.2.1 形态指标 | 第44-45页 |
5.2.2 生物量 | 第45-46页 |
5.3 讨论 | 第46-48页 |
5.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