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商标混淆理论的概述 | 第8-18页 |
1.1 商标的功能 | 第8-9页 |
1.2 商标混淆理论的内容 | 第9-12页 |
1.2.1 混淆的主体 | 第9-11页 |
1.2.2 混淆的客体 | 第11-12页 |
1.3 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 | 第12-13页 |
1.4 商标混淆理论的发展 | 第13-18页 |
第2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分析 | 第18-23页 |
2.1 商标混淆可能性在我国商标立法上的运用状况分析 | 第18-19页 |
2.2 商标混淆可能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分析 | 第19-23页 |
第3章 我国商标混淆侵权认定标准的不足 | 第23-28页 |
3.1 统一的混淆可能性标准缺失导致立法和司法之间脱节 | 第23-25页 |
3.2 我国现行商标混淆侵权认定标准的不足 | 第25-27页 |
3.3 混淆可能性类型化制度与认定因素的缺失导致商标保护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商标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 | 第28-41页 |
4.1 完善混淆可能性判定的因素 | 第29-33页 |
4.1.1 近似性的认定 | 第30-31页 |
4.1.2 相似性 | 第31-32页 |
4.1.3 显著性 | 第32页 |
4.1.4 关注重视程度 | 第32-33页 |
4.1.5 实际混淆 | 第33页 |
4.1.6 主观故意 | 第33页 |
4.2 完善混淆的基本类型 | 第33-40页 |
4.2.1 单一出处混淆与多出处混淆 | 第34-36页 |
4.2.2 正向混淆与反向混淆 | 第36-37页 |
4.2.3 售前混淆与售后混淆 | 第37-39页 |
4.2.4 联想性混淆与潜意识混淆 | 第39-40页 |
4.3 规定统一的混淆可能性标准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