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法制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2-22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4页
        (一)网络法制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第12-13页
        (二)政府法制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第13页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政府法制教育的新要求第13-14页
    二、选题意义第14-15页
    三、文献综述第15-19页
        (一)关于网络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研究第15-16页
        (二)关于网络法制教育对象的研究第16-17页
        (三)关于法制教育机制实现形态的研究第17-18页
        (四)政府法制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第18-19页
    四、研究思路、难点及研究方法第19-22页
        (一)研究思路第19-20页
        (二)研究难点第20页
        (三)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网络作为政府法制教育载体的依据及必要性第22-30页
    一、从传统的政府法制教育到网络政府法制教育第22-25页
        (一)政府法制教育的概念第22-23页
        (二)传统政府法制教育的发展第23-24页
        (三)网络政府法制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24-25页
    二、网络作为政府法制教育载体的客观依据第25-27页
        (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基础第25-26页
        (二)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制度依据第26页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的经年发展——实践基础第26-27页
    三、网络作为政府法制教育载体的必要性第27-30页
        (一)网络政府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重要举措第27-28页
        (二)网络政府法制教育是增强政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第28页
        (三)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性第28-30页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构建现状和问题第30-40页
    一、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构建现状第30-35页
        (一)当前政府法制教育机制的构建要求第30-31页
        (二)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的形式和特征第31-33页
        (三)政府网络法制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第33-35页
    二、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一)政府法制教育运行模式“运动化”第35-37页
        (二)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低下第37页
        (三)法制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力量薄弱第37-38页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8-40页
        (一)法制教育机制建设的观念和认识落后第38页
        (二)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导第38页
        (三)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第38-40页
第三章 加强网络环境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建设对策与思考第40-50页
    一、充分认识政府法制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第40-42页
        (一)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第40页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政府法制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第40-42页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教育组织机制建设第42-45页
        (一)政府法制教育组织机制含义第42页
        (二)法制教育机制的建设要求第42-44页
        (三)建设法制教育体制的方法第44-45页
    三、建立特色鲜明的政府法制教育网站第45-46页
        (一)建立法制教育网站第45-46页
        (二)扩展新媒体的教育渠道第46页
        (三)辅助性措施第46页
    四、构建网络内外政府法制教育的联动机制第46-48页
        (一)网络内外联动机制的概念第46页
        (二)网络内外联动机制的发展现状第46-47页
        (三)构建网络内外联动机制的途径第47-48页
    五、创新法制教育形式,建设特色法制教育体系第48-49页
        (一)创新法制教育形式的具体要求第48-49页
        (二)创新法制教育形式的主要途径第49页
    六、建立权责清晰的政府法制教育法规保障制度第49-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56-58页
致谢第58-60页
附录第60-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公安机关处置反对垃圾焚烧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以G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