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猪毛菜概况 | 第16-21页 |
1.1.1 地理分布 | 第16-17页 |
1.1.2 生物学特性 | 第17页 |
1.1.3 化学成分 | 第17-18页 |
1.1.3.1 生物碱 | 第17页 |
1.1.3.2 有机酸 | 第17页 |
1.1.3.3 黄酮类 | 第17-18页 |
1.1.3.4 甾醇类 | 第18页 |
1.1.3.5 其它类 | 第18页 |
1.1.4 猪毛菜提取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1.1.4.1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8页 |
1.1.4.2 回流提取法 | 第18-19页 |
1.1.4.3 索式提取法 | 第19页 |
1.1.4.4 煎煮法 | 第19页 |
1.1.5 药理作用 | 第19-20页 |
1.1.5.1 降血压作用 | 第19页 |
1.1.5.2 中枢抑制作用 | 第19-20页 |
1.1.5.3 抗癌作用 | 第20页 |
1.1.5.4 治疗胆管疾病 | 第20页 |
1.1.5.5 毒性 | 第20页 |
1.1.6 临床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1.1.7 剂型研究 | 第21页 |
1.2 胃肠动力药物 | 第21-28页 |
1.2.1 胃肠动力障碍 | 第21-24页 |
1.2.1.1 胃轻瘫 | 第21-23页 |
1.2.1.2 慢性便秘 | 第23页 |
1.2.1.3 肠易激综合征 | 第23-24页 |
1.2.1.4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第24页 |
1.2.2 促胃肠动力药物及其机理 | 第24-26页 |
1.2.2.1 多巴胺受体拮抗药 | 第24-25页 |
1.2.2.2 5 -羟色胺受体激动药 | 第25-26页 |
1.2.2.3 胃动素受体激动药 | 第26页 |
1.2.2.4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拟胆碱药 | 第26页 |
1.2.3 中药胃肠动力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1.2.3.1 胃排空率测定 | 第26-27页 |
1.2.3.2 小肠推进率测定 | 第27页 |
1.2.3.3 离体胃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性测定 | 第27页 |
1.2.3.4 胃肠激素测定 | 第27-28页 |
1.2.3.5 胃肠道腔外电极记录法 | 第28页 |
1.2.3.6 胃肠道腔外电桥式应力传感器记录法 | 第28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猪毛菜乙醇提取物的工艺研究 | 第30-4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1 猪毛菜提取方法 | 第31页 |
2.2.2 猪毛菜提取物得率的测定 | 第31页 |
2.2.3 单因素考察 | 第31-32页 |
2.2.3.1 液料比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1页 |
2.2.3.2 乙醇浓度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3 回流温度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2.2.3.4 回流时间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 第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3.1.1 液料比对猪毛菜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1.2 乙醇浓度对猪毛菜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1.3 回流温度对猪毛菜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4页 |
2.3.1.4 回流时间对猪毛菜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2.3.2.1 响应面实验安排与结果 | 第35页 |
2.3.2.2 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2.3.2.3 响应面分析 | 第36-38页 |
2.3.2.4 验证实验 | 第38页 |
2.4 实验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猪毛菜提取物促胃肠动力研究 | 第40-58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2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3.1.4 试剂盒 | 第41-42页 |
3.1.5 试剂配制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2.1 猪毛菜不同极性提取物的制备 | 第42页 |
3.2.2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的体内促胃肠动力研究 | 第42-44页 |
3.2.2.1 给药剂量的计算 | 第42-43页 |
3.2.2.2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3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顺铂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44页 |
3.2.3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体内促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 第44-45页 |
3.2.3.1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阿托品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2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肾上腺素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45页 |
3.2.3.3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第45页 |
3.2.4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的体外促胃肠动力研究 | 第45-46页 |
3.2.4.1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 第46页 |
3.2.4.2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阿托品预处理胃平滑肌条收缩减慢的影响 | 第46页 |
3.2.4.3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肾上腺素预处理胃平滑肌条收缩减慢的影响 | 第46页 |
3.2.5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3.3.1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2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顺铂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3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阿托品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4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肾上腺素致大鼠胃肠运动减慢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5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第53页 |
3.3.6 猪毛菜不同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7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阿托品预处理胃收缩减慢的影响 | 第55页 |
3.3.8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肾上腺素预处理胃收缩减慢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实验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猪毛菜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8-64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2.1 猪毛菜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59页 |
4.2.2 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59-60页 |
4.2.2.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59页 |
4.2.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59-60页 |
4.2.2.3 还原力的测定 | 第6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4.3.1 羟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60-61页 |
4.3.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61-62页 |
4.3.3 还原力 | 第62-63页 |
4.4 实验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猪毛菜泡腾片的制备 | 第64-74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64-65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6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5.2.1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制备 | 第65页 |
5.2.2 猪毛菜泡腾片制备工艺 | 第65页 |
5.2.3 猪毛菜泡腾片配方优化单因素实验 | 第65-66页 |
5.2.3.1 猪毛菜乙酸乙酯提取物添加量的选择 | 第65-66页 |
5.2.3.2 泡腾剂酸碱比的选择 | 第66页 |
5.2.3.3 润滑剂的选择 | 第66页 |
5.2.3.4 粘合剂的选择 | 第66页 |
5.2.3.5 甜味剂质量分数的选择 | 第66页 |
5.2.4 正交实验优化猪毛菜泡腾片配方 | 第66-67页 |
5.2.5 工艺验证 | 第67页 |
5.2.6 检测方法 | 第67-68页 |
5.2.6.1 pH的测定 | 第67-68页 |
5.2.6.2 崩解时限的测定 | 第68页 |
5.2.6.3 发泡量的测定 | 第68页 |
5.2.6.4 硬度考察 | 第68页 |
5.2.6.5 质量差异 | 第68页 |
5.2.7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5.2.7.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8页 |
5.2.7.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8-69页 |
5.2.7.3 线性关系考察 | 第69页 |
5.2.7.4 精密度考察 | 第69页 |
5.2.7.5 稳定性考察 | 第69页 |
5.2.7.6 重复性考察 | 第69页 |
5.2.7.7 加样回收率考察 | 第69页 |
5.2.7.8 总黄酮含量计算 | 第6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5.3.1 泡腾剂酸碱比实验 | 第69-70页 |
5.3.2 润滑剂的选择 | 第70页 |
5.3.3 粘合剂的选择 | 第70页 |
5.3.4 甜味剂添加量实验 | 第70-71页 |
5.3.5 泡腾片配方优化正交实验 | 第71-72页 |
5.3.6 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 第72页 |
5.3.7 泡腾片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72页 |
5.3.7.1 芦丁标准曲线 | 第72页 |
5.3.7.2 样品含量测定 | 第72页 |
5.4 实验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