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长江三峡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优先流效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1.2.1 土壤大孔隙的界定第15-17页
        1.2.2 土壤大孔隙的类型第17-18页
        1.2.3 优先流与优先路径第18-19页
        1.2.4 优先流的观测方法第19-22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创新点第23-24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24-25页
    1.4 研究方法第25-31页
        1.4.1 野外染色示踪实验第25-27页
        1.4.2 室内分析第27-31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1-38页
    2.1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地理概况第31-36页
        2.1.1 地质地貌第32页
        2.1.2 气候第32-33页
        2.1.3 植被第33-34页
        2.1.4 土壤第34-36页
    2.2 实验区概况第36-38页
3 各垂直带内森林土壤大孔隙空间分布特征第38-52页
    3.1 高山大老岭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第38-42页
    3.2 中山白水头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第42-45页
    3.3 低山罗家岩蒿草弃耕地第45-48页
    3.4 低山竹林湾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第48-52页
4 各垂直带内森林土壤优先流的特征第52-67页
    4.1 森林土壤腐殖质层染色浓度分析第55-60页
        4.1.1 亚高山大老岭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第55-56页
        4.1.2 中山白水头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第56-58页
        4.1.3 低山罗家岩蒿草弃耕地第58-59页
        4.1.4 低山竹林湾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第59-60页
    4.2 森林土壤淋溶淀积层染色浓度分析第60-67页
        4.2.1 高山大老岭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第61-62页
        4.2.2 中山白水头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第62-64页
        4.2.3 低山罗家岩蒿草弃耕地第64-65页
        4.2.4 低山竹林湾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第65-67页
5 山地森林土壤大孔隙优先路径的成因分析第67-69页
    5.1 植物根系和裂隙第67-68页
    5.2 土壤发育程度第68页
    5.3 农业耕作第68-6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下一篇:界面附近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特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