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来自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1 国际背景第10-11页
        1.1.2 国内背景第11-12页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本文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本文研究意义的理论性第13页
        1.2.3 研究意义的实践性第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4-16页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19页
3 研究方法综述及相关说明第19-25页
    3.1 研究方法综述第19-22页
        3.1.1 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CKC)第19页
        3.1.2 CKC模型的基本模式第19-20页
        3.1.3 改进的STIRPAT模型第20-21页
        3.1.4 模型指标的选取第21-22页
    3.2 数据说明第22-23页
    3.3 碳排放的计算第23-25页
4 我国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及能源消耗的现状第25-31页
    4.1 人口规模第25-26页
    4.2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第26-28页
        4.2.1 经济总量的概况第26-27页
        4.2.2 人均GDP的概况第27-28页
    4.3 我国能源消耗现状第28-29页
        4.3.1 能源消耗的概况第28页
        4.3.2 能源强度的概况第28-29页
    4.4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第29-30页
    4.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5 基于1995-2011年30个省市的实证研究第31-44页
    5.1 面板数据的统计性描述第31-32页
    5.2 基于全国的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第32-36页
        5.2.1 静态面板的模型选择第32-34页
        5.2.2 静态面板的估计结果第34-36页
    5.3 基于全国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第36-38页
    5.4 分区域研究的静态面板估计结果第38-44页
        5.4.1 区域的划分第38-39页
        5.4.2 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指标概况第39-40页
        5.4.3 各区域估计结果第40-44页
6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44-48页
    6.1 主要结论第44页
    6.2 基于全国的政策建议第44-46页
        6.2.1 以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强度为重点第44-45页
        6.2.2 利用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第45-46页
        6.2.3 控制人口数量、加强环保意识第46页
    6.3 基于各区域的政策建议第46-48页
        6.3.1 东部地区第46-47页
        6.3.2 中部地区第47页
        6.3.3 西部地区第47-48页
7 不足与展望第48-50页
    7.1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48页
    7.2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情绪化进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下一篇:南宋间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