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A/O工艺在高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化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8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3 生物脱氮技术现状第13-19页
        1.3.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第13-15页
        1.3.2 厌氧氨氧化法第15-16页
        1.3.3 短程硝化反硝化法第16-17页
        1.3.4 同步硝化反硝化法第17-18页
        1.3.5 电极生物膜法第18-19页
    1.4 常用物理化学脱氮方法第19-21页
        1.4.1 吹脱法第19页
        1.4.2 吸附法第19-20页
        1.4.3 膜分离法第20页
        1.4.4 催化反硝化第20页
        1.4.5 化学沉淀法第20-21页
    1.5 A/O工艺脱氮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5.1 A/O工艺脱氮的原理第21-22页
        1.5.2 A/O工艺的改良工艺——多级A/O工艺第22-24页
        1.5.3 A/O工艺的改良工艺——A-A/O工艺第24-26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8页
        1.6.1 研究内容第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2章 污水站建设概况第28-44页
    2.1 影响生物脱氮的因素第28-30页
        2.1.1 酸碱度(pH值)第28页
        2.1.2 温度(T)第28页
        2.1.3 溶解氧(DO)第28-29页
        2.1.4 碳氮比(C/N)第29页
        2.1.5 污泥龄(SRT)第29-30页
        2.1.6 循环比(R)第30页
        2.1.7 氧化还原电位(ORP)第30页
    2.2 新都化工简介第30-31页
    2.3 污水站规模第31页
    2.4 设计进出水水质第31-32页
        2.4.1 进水水质第31页
        2.4.2 出水水质第31-32页
    2.5 工艺选择第32-34页
        2.5.1 工艺流程图第33-34页
    2.6 主要构筑物参数第34-42页
        2.6.1 格栅井第34-35页
        2.6.2 水解酸化池第35-36页
        2.6.3 A1池第36-38页
        2.6.4 O1池第38-39页
        2.6.5 A2池第39-40页
        2.6.6 O2池第40页
        2.6.7 二沉池第40-41页
        2.6.8 消毒计量系统第41-42页
        2.6.9 污泥处理系统第42页
    2.7 系统的调试和启动第42-44页
        2.7.1 系统调试第42页
        2.7.2 工艺调试第42-44页
第3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44-52页
    3.1 实验装置第44-46页
    3.2 实验用水第46页
    3.3 填料参数第46-47页
    3.4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第47-48页
    3.5 主要仪器第48-50页
    3.6 实验装置的启动第50-52页
        3.6.1 污泥接种及驯化第50-52页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第52-59页
    4.1 COD的去除效果第52-54页
        4.1.1 一期COD的去除效果第52-53页
        4.1.2 小试COD的去除效果第53-54页
    4.2 NH3-N的去除效果第54-56页
        4.2.1 一期NH3-N的去除效果第54-55页
        4.2.2 小试NH3-N的去除效果第55-56页
    4.3 NH3-N和TN的去除效果对比第56-59页
        4.3.1 NH3-N去除效果对比第56-58页
        4.3.2 TN去除效果对比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研究
下一篇:废旧汽车回收物流网络中选址—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