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隧道断裂带渗流场及涌水特征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隧道断裂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渗流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二郎山隧道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 第14-2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3 气象、水文和植被 | 第15-17页 |
2.3.1 气象 | 第15-16页 |
2.3.2 水文和植被 | 第16-17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7-19页 |
2.5 隧址区的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5.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2.5.2 近隧址区构造特征 | 第20页 |
2.6 不良地质 | 第20-23页 |
2.6.1 崩塌 | 第20-21页 |
2.6.2 泥石流 | 第21-22页 |
2.6.3 岩溶 | 第22-23页 |
第3章 二郎山隧道断裂带构造及其涌水特征 | 第23-37页 |
3.1 断裂构造 | 第23-27页 |
3.1.1 主体断裂特征 | 第23-25页 |
3.1.2 区域主要断裂活动性 | 第25-26页 |
3.1.3 断裂的物性特征 | 第26-27页 |
3.2 构造分区及岩体特征 | 第27-32页 |
3.3 二郎山隧道涌水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3.3.1 长河坝河水文地质单元(二郎山东坡) | 第32-34页 |
3.3.2 五里沟水文地质单元(二郎山西坡) | 第34-35页 |
3.3.3 局部储水构造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断裂带渗流场模型试验研究 | 第37-56页 |
4.1 断裂带渗流场模型试验设计 | 第37-41页 |
4.1.1 概述 | 第37页 |
4.1.2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37页 |
4.1.3 试验设备 | 第37-40页 |
4.1.4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4.1.5 试验主要步骤 | 第40-41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4.2.1 概述 | 第41-42页 |
4.2.2 材料1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4.2.3 材料2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4.2.4 材料3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断裂带隧道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56-64页 |
5.1 数值计算软件GeoStudio简介 | 第56页 |
5.2 渗流计算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5.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5.3.1 模型选取 | 第58页 |
5.3.2 材料参数选取 | 第58-59页 |
5.3.3 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5.4 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60-62页 |
5.4.1 总水头分析 | 第60-61页 |
5.4.2 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61-62页 |
5.5 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