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本文縮写词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TD-SCDMA简介 | 第13-14页 |
1.1.2 TD-LTE简介 | 第14-15页 |
1.1.3 Femto简介 | 第15-17页 |
1.2 数据链路层简介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TD-SCDMA Femto数据链路层OAM设计 | 第20-35页 |
2.1 TD-SCDMA Femto数据链路层协议模型分析 | 第20-23页 |
2.1.1 RLC层 | 第20-22页 |
2.1.2 MAC层 | 第22-23页 |
2.2 TD-SCDMA数据链路层各子模块软件功能需求 | 第23-28页 |
2.2.1 PDCP子系统功能需求 | 第23-24页 |
2.2.2 RLC子系统功能需求 | 第24-25页 |
2.2.3 MAC子系统功能需求 | 第25-26页 |
2.2.4 其他子系统功能需求 | 第26-28页 |
2.3 数据链路层软件架构整体设计 | 第28-29页 |
2.4 L2 OAM子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第29-32页 |
2.4.1 L2 OAM接口模块设计说明 | 第31页 |
2.4.2 L2 OAM参数操作模块设计说明 | 第31-32页 |
2.4.3 L2 OAM参数校验模块设计说明 | 第32页 |
2.4.4 L2 OAM KPI统计腊误上报模块设计说明 | 第32页 |
2.5 L2 OAM子系统实现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LTE Femto数据链路层ROHC协议的研究 | 第35-66页 |
3.1 LTE Femto数据链路层架构 | 第35-37页 |
3.2 LTE Femto ROHC协议简介 | 第37-51页 |
3.2.1 ROHC压缩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3.2.2 ROHC压缩的状态 | 第39-40页 |
3.2.3 ROHC解压缩的状态 | 第40-41页 |
3.2.4 ROHC的工作模式 | 第41-42页 |
3.2.5 状态转换 | 第42-45页 |
3.2.6 模式转换 | 第45-51页 |
3.3 ROHC包类型及域的分类 | 第51-58页 |
3.3.1 包类型 | 第51-56页 |
3.3.2 域的分类 | 第56-58页 |
3.4 ROHC编码方式 | 第58-65页 |
3.4.1 LSB编码 | 第58-60页 |
3.4.2 WLSB编码 | 第60-62页 |
3.4.3 Scaled RTP Ts编码 | 第62-64页 |
3.4.4 IP-ID偏移编码 | 第64-65页 |
3.4.5 SDVL编码 | 第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LTE数据链路层ROHC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6-80页 |
4.1 压缩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68-71页 |
4.2 解压缩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75页 |
4.3 编码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 第75-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测试和分析 | 第80-98页 |
5.1 TD-SCDMA数据链路层测试与分析 | 第80-86页 |
5.1.1 单元测试 | 第80-84页 |
5.1.2 集成测试 | 第84-85页 |
5.1.3 上板测试 | 第85-86页 |
5.2 ROHC测试与分析 | 第86-97页 |
5.2.1 单元测试 | 第86-88页 |
5.2.2 集成测试 | 第88-90页 |
5.2.3 上板测试 | 第90-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98-100页 |
6.1 总结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