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有关360度绩效考评运用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外有关高校绩效考核的研究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2 360度绩效考评法与高校绩效考评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2.1 绩效考评概述 | 第19-20页 |
2.1.1 绩效考评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绩效考评的内容 | 第19-20页 |
2.2 360 度绩效考评概述 | 第20-27页 |
2.2.1 360 度绩效考评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360 度绩效考评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2.2.3 360 度绩效考评主体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2.2.4 360 度绩效考评的优劣分析 | 第24-27页 |
2.3 高校绩效考评理论概述 | 第27-30页 |
2.3.1 高校管理人员的界定 | 第27页 |
2.3.2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属性 | 第27-29页 |
2.3.3 高校管理人员的基本特质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360 度绩效考评法运用在高校管理人员中的可行性研究 | 第31-37页 |
3.1 契合性研究 | 第31-33页 |
3.1.1 与高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创新相契合 | 第31-32页 |
3.1.2 与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评过程相契合 | 第32页 |
3.1.3 与高校管理人员考核理念相契合 | 第32-33页 |
3.1.4 与高校管理人员使命相契合 | 第33页 |
3.2 作用研究 | 第33-35页 |
3.2.1 它是创新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式有益尝试 | 第34页 |
3.2.2 它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沟通反馈平台 | 第34-35页 |
3.2.3 它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绩效,促进“双赢” | 第35页 |
3.2.4 它有利于高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高校管理人员中360度绩效考评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49页 |
4.1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指标包含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4.2 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38-39页 |
4.2.1 目标一致性原则 | 第38页 |
4.2.2 全面性原则 | 第38页 |
4.2.3 动态性原则 | 第38页 |
4.2.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8-39页 |
4.2.5 结果反馈原则 | 第39页 |
4.2.6 制度性原则 | 第39页 |
4.3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关键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9-42页 |
4.4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关键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第42-46页 |
4.4.1 因子分析法求权重的内涵 | 第42-43页 |
4.4.2 因子分析法求高校管理人员绩效指标权重的过程 | 第43-45页 |
4.4.3 考评主体的权重设计 | 第45-46页 |
4.5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6-47页 |
4.5.1 信度检验 | 第46-47页 |
4.5.2 效度检验 | 第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高校管理人员中运用360度绩效考评的障碍分析 | 第49-53页 |
5.1 对于绩效考评的重视程度不足 | 第49-50页 |
5.2 考评主体的选择与确定存在误区 | 第50页 |
5.3 考评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 第50-51页 |
5.4 绩效考评方法过于单一 | 第51页 |
5.5 绩效沟通反馈机制不适用 | 第51-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高校管理人员中运用360度绩效考评的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提高重视,树立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 | 第53页 |
6.2 充分实现考评主体多元化 | 第53-54页 |
6.3 完善 360 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5页 |
6.4 实现网络信息化,考核方法多样化 | 第55页 |
6.5 通过双向沟通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 第55-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7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