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四、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性恶论”的时代背景 | 第22-29页 |
第一节 荀子之前各家的人性论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性善”“性恶”之较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来源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性恶论”的内涵及其在荀学思想体系中的意义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性伪”与“隆礼”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天”与“性”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性恶说”与修身观 | 第34-37页 |
第四节 性恶论在荀学思想体系中的意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性恶论”对荀子文艺观的影响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性恶论”在荀子乐论中的体现 | 第39-42页 |
第二节 “性恶论”在荀子文学观中的体现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荀子文艺理论的实践代表——《赋》《成相辞》 | 第45-50页 |
一、 《赋》的艺术特色及其与荀子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 第45-47页 |
二、 《成相辞》的艺术特色及其与荀子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性恶论”的地位与影响 | 第50-54页 |
第一节 “性恶论”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性恶论”对后代学术的影响与地位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