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嗪除硫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硫化氢的来源及性质 | 第9页 |
1.3 三嗪类液体除硫剂 | 第9-13页 |
1.3.1 三嗪除硫剂的结构与性质 | 第9-11页 |
1.3.2 三嗪除硫剂的除硫原理 | 第11-12页 |
1.3.3 三嗪除硫剂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4 三嗪脱硫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三嗪类除硫剂的合成 | 第17-42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17-1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1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3 三嗪除硫剂的合成 | 第18-19页 |
2.3.1 THT的合成 | 第18页 |
2.3.2 TMP的合成 | 第18-19页 |
2.3.3 TP的合成 | 第1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19-40页 |
2.4.1 THT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19-26页 |
2.4.2 TMP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6-33页 |
2.4.3 TP的合成条件及条件优化 | 第33-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三嗪类除硫剂的检测及结构表征 | 第42-48页 |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42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4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3.1 薄层色谱分析 | 第43页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3 核磁共振分析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三嗪类除硫剂的基本性能研究 | 第48-54页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8页 |
4.1.1 实验药品 | 第4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4.2.1 外观、颜色和气味判定 | 第48-49页 |
4.2.2 比重法测密度 | 第49页 |
4.2.3 pH测定 | 第49页 |
4.2.4 凝固点测定 | 第49页 |
4.2.5 除硫剂腐蚀速率测定 | 第49页 |
4.2.6 配伍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3.1 外观、颜色和气味 | 第50页 |
4.3.2 凝固点 | 第50页 |
4.3.3 除硫剂腐蚀速率 | 第50-51页 |
4.3.4 配伍性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三嗪类除硫剂的除硫效率研究 | 第54-62页 |
5.1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5.2.1 除硫剂静态除硫效率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5.2.2 除硫剂动态除硫效率评价方法 | 第55-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5.3.1 除硫剂静态除硫效率 | 第57-58页 |
5.3.2 硫剂的动态除硫效率 | 第58-59页 |
5.3.3 除硫剂与硫化氢反应产物分析 | 第59-60页 |
5.3.4 生物毒性EC50 | 第60页 |
5.3.5 产物可逆性分析 | 第60-61页 |
5.3.6 水溶性分析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建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